發布時間:Tue Jul 08 06:00:00 CST 2025
電影盛典在科技影棚內舉辦,將帶來怎樣的光影體驗?
7月3日晚,在重慶永川科技片場5000平方米拍攝棚內,隨著號角嘹亮吹響,象征著12個上合組織國家的12條光帶、12個視頻模塊一一點亮、升起,為開幕式文藝演出增加了濃濃的科技氛圍。
這是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的虛擬攝影棚,也是國際電影節盛典首次在電影科技影棚內舉辦。12個國家、12束光、12個銀幕模塊,共繪同一塊世界電影未來的銀幕,為觀眾呈現一場現實與虛擬交融的視覺盛宴。
導演組在采訪中表示,為體現“科技光影上合風采”的主題,此次舞臺制作數控技術運用的數量、難度、高度都是電影盛典之最,導演組認為在永川科技片場才能夠更好實現。
經典《天鵝湖》、聯袂演奏《黃河》選段、俄羅斯歌手紐莎首次來華獻唱……來自上合組織國家上百名電影人齊聚一堂,通過分享故事、文藝節目等形式,展現上合組織國家之間的電影故事和歷史。
作為本次電影節最核心的板塊,2025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電影科技成果展覽也同步開展。
從能讓虛擬角色“活”起來的AI動作捕捉,到讓導演“所見即所得”的實時虛擬拍攝棚;從大幅提升電影制作效率的云端神器,到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放映系統……
展覽以“渝見·光影”為主題,匯聚了40余家國內一線影視科技企業,展陳面積近4500平方米,聚焦中國影視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最新發展成果。
永川以“科技為媒”,架設“文化之橋”,讓光影講述上合組織多樣文明的故事。科技既是本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的一大特色,也是永川培育壯大產業特色的一大亮點。
作為中國西部唯一對標好萊塢工業化水準的影視制作基地,永川科技片場已成為全球影視從業者矚目的焦點。
不同于橫店、象山等影視拍攝基地,永川科技片場沒有實景搭建,而是一整套工業流程化體系,構建起了虛擬拍攝完整產業生態。
達瓦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陳亮介紹,在一期全國單體規模最大虛擬拍攝影棚基礎上,目前還新增了一套亞洲最大LED虛擬拍攝系統,nDisplay、Disguise全球兩大影視應用最多的虛拍系統體系,可滿足更多國際上不同技術團隊的項目需求。
正是這種“棚內即世界”的創作模式,讓戛納電影節特別獎作品《狂野時代》在永川完成所有棚拍。
截至2025年6月,片場已累計服務《P計劃》《難哄》等40余部影視作品。檔期已排至2026年第一季度。
除了技術領先的科技片場,在輻射帶動下,永川已形成“內容創作—技術服務—人才培養—衍生開發”的完整產業鏈。
愛奇藝(重慶)文創產業園作為核心載體,吸引了30余家川渝優質文創企業入駐,其中彩色鉛筆動漫創作的《鏢人》斬獲國際大獎;加圖文化傳媒從5人團隊發展為年營業額超400萬元的中型企業;九紫文化與天圖萬境等技術型企業,更將聲音后期制作與AI視聽技術推向國際前沿,參與《哪吒2》《三體》等頭部項目制作……
此外,永川還利用西部職教基地的優勢,打造產城職創一體化影視人才聯盟,在培影視人才5000余人,能夠輸送虛擬拍攝、人工智能視效制作、影視數字資產生成、美術動畫、影視器材操作等應用型人才。
永川區委書記關衷效認為,永川此次能在全國諸多城市角逐中脫穎而出,承辦2025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這既是國家電影局、重慶市政府交給永川的光榮使命,也是對永川科技影視產業發展的重視和鼓勵。
“嘉陵江的風吹散北方的冬,我帶著雪花的夢跌入你山城霧中。解放碑的鐘敲響陌生的重逢,你笑著說‘要得’,像火鍋沸騰的溫柔……”
在7月6日晚的閉幕式上,原創歌曲《重慶,為你停留》驚艷亮相。中國影片《三大隊》和俄羅斯影片《空戰》摘得“金山茶獎”最佳影片獎。
電影是深化文明互鑒、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紐帶。而此次國際電影節落戶永川更是實力的印證和發展的契機。
作為“電影文化客廳”,永川借由全球媒體鏡頭,向世界展示自然稟賦、人文底蘊與科技發展。
而在紅毯之外,還有通往廣闊市場的“鋼鐵通途”。在永川欄桿灘火車站,一列列滿載“永川造”的列車蓄勢待發,它們將沿著中歐班列,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鋼鐵軌跡,駛向俄羅斯等上合組織國家。
“皮實、能扛,是干農活的好把式!”作為全國中高端皮卡生產基地,永川產的長城皮卡深受哈薩克斯坦等上合國家農場主青睞。
永川造的智能機床,也在土耳其等國“上崗”,憑借精湛技藝,在上合組織國家的生產線上贏得了一席之地。“永川制造”正以實力嵌入上合組織國家的經濟版圖。
上合國家電影節的聚光燈照亮了永川的無限可能。這不僅是一場星光熠熠的盛會,更是一個嶄新的起點——永川將以電影為支點,在世界文化的畫卷上奮力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永川區委書記關衷效:
把影視植入城市
把城市拍成電影
“永川是重慶城市副中心,發展壯大科技影視產業,是我們的重要抓手、重要支撐。”在2025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新聞發布會上,永川區委書記關衷效表示,近年來,永川區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發展科技影視產業,進一步補齊了重慶影視產業鏈,推動“拍重慶”向“重慶拍”轉變、“傳統攝制”向“數智賦能”蝶變。
硬件設施上,永川建成投用永川科技片場一期、二期,搭建西部最大3000平方米LED科技棚、5000平方米標準棚;在全國首創數字智能置景車間,配備工業化換景平臺,可快速從宇宙星空切換到都市街景;近期將啟動三期建設,投用后將擁有12個攝影棚、超5萬平方米棚拍面積,虛擬拍攝數量和技術保持全國領先。
拍攝服務上,永川建成“影視拍攝一站式服務”數字駕駛艙,為劇組提供云上勘景等20余項便捷服務,結合虛擬現實VR技術,極大提升了拍攝便利性。
產業生態上,永川推出10億元發展基金的“套餐包”,建立影視服務中心,構建形成“科技平臺、人才、服務”一體化全鏈條服務體系,吸引集聚達瓦、愛奇藝、天圖萬境等100余家影視企業。前不久在戛納獲獎的《狂野時代》、成龍主演的《熊貓計劃》、熱播劇《難哄》等40余部影視作品在永川拍攝制作,讓“永川出品”不斷走紅“銀幕圈”。
對于下一步的計劃,關衷效指出,永川將著力發揮比較優勢、先發優勢,依托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聯動各方資源和力量,加快完善“拍攝、制作、交易、發布”全鏈條生態體系,進一步把影視植入城市,把城市拍成電影,加快打造西部科技影視城!
站在永川科技片場,十二國光影如星河流轉。永川之“窗”,正向世界展示著三重蛻變。
觀技術革新,虛擬影棚內,“棚內即世界”的工業流程正改寫影視生產規則。
見產業躍遷,一邊是上合組織各國電影人走上星光熠熠的紅毯,一邊是中歐班列滿載“永川造”駛向成員國家。
映文明交融。永川已從鏡頭里的“竹林武俠”,成為構建電影工業語言的“執鏡者”。
這扇窗,照見的是電影工業的“西部樣本”,更是永川對話世界的雄心。
記者\王鈺 張穎綠蕎
設計\趙軍
編輯\劉思利
兩江潮涌,渝州蔥蔚。取一瓢“治理”之水,品區縣幸福之治,探融合發展之勢。瞭望渝州,看見遠見。華龍網客戶端推出全媒體時政欄目《渝州瞭望臺》。以區縣為樣本,以成效洞悉發展之策,以對話論道繁榮之路,見證基層社會治理的提速增效,唱響巴渝大地經濟發展的時代合音。讀:言之有物的深度報道;看:融媒體多維度的呈現;問:區縣主政者權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