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縣觀察丨八項經濟指標領跑 雙福工業園“曬”出亮眼成績單
華龍網訊(記者 李燊 岳芷亦)日前,雙福工業園經濟運行最新“成績單”出爐——2023年,實現規上產值512.3億元,同比增長11.4%;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192.7億元,同比增長10.4%;規上服務業中的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教育業、交通運輸業等8項經濟指標總量,居江津全區第一……

數據背后,反映的是雙福工業園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這是雙福工業園敢闖敢干,唯實爭先,堅持以創新驅動工業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所結出的累累碩果。
“硬核”招商引資 增強發展后勁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
2023年12月27日,江津區隆重舉行招商引資項目集中簽約活動。華健未來國際創新醫藥總部項目等4個項目簽約落戶雙福工業園,預計投資81億元,為園區今年招商引資工作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年以來,雙福工業園立足重慶布局的汽車和電子兩大萬億級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滿天星” 行動計劃,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數字經濟、新材料、商貿流通新經濟及四大細分領域方向,聚焦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優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開展重點招商。

翻開2023年雙福工業園招商引資“成績單”,一項項數據更是驕人。全年共引進華健未來、微鏈道愛、康碩集團等48個具有引領性、示范性、帶動性的優質項目,協議引資超254億元,市外項目正式合同額達到169億元,其中1億元項目15個,10億元以上項目6個,50-100億元項目3個。園區還引進包括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在內的16名國家級人才,35名省部級人才。

雙福工業園按照江津區委、區政府“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總體要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招商、高要求促建,加速推進團結湖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全力打造西部(重慶)科學城南部科創中心、大數據智能產業基地,交出的一張張“硬核”答卷。
集聚創新資源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我們圍繞大交通、智能制造、新材料、航天航空四大產業方向,瞄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科技產品四類創新主體,引進孵化了一大批研發機構和創新中心。” 雙福工業園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園區堅持以創新驅動工業產業轉型升級,鍛長板、補短板、強基礎、謀創新,提質壯大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培育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幅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圖譜正在繪就。

首先是創新資源在此加快集聚。
團結湖數字經濟產業園是全國首批EOD試點項目,重點培育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建成后將輻射帶動周邊形成數字產業集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培育科技創新發展新動能,江津區2022年啟動了團結湖數字經濟產業園PPP項目。目前團結湖數字經濟產業園ppp項目有序推進,科技創新中心等6個重點項目相繼開工。

2023年,雙福工業園新增科技型企業119家,復審及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3家,國家級實驗室1個、數字化車間4個,授權發明專利237件,推進一批優質創新主體落地。

雙福工業園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打造從科技研發到產業集聚的產業生態鏈。
園區深入實施“五大倍增”行動,專班對接骨干企業15家、優質企業50家、低效企業50家。

2023年,重汽輕型汽車F平臺技術改造項目完成總裝生產線設備安裝;龍煜銅管、嘉利建橋等30家企業通過加大技術改造不斷提高生產效率;自行者科技、駝航科技等24家企業成功認定為“專精特新”企業;群光電子等4家企業通過數字化車間評審。園區實現春輝、克維斯等17個項目開工建設,柏力開米、快速成型樣件制作及技術服務項目等6個項目建成投產。

雙福科技創新品牌全面打響,創新活力得到全面迸發,產業轉型加力提效。
此外,園區內的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健全,城市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城市品質不斷提高。

新年新氣象,雙福工業園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乘風破浪正當時,奮楫揚帆啟新程。未來,雙福工業園將堅持以深入推進開發區改革為契機,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路徑,唯實爭先,真抓實干,努力將園區建設成為江津融城發展及渝西地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橋頭堡、西部(重慶)科學城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功能區、現代宜居城市群的新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