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縣觀察丨線下“跑腿”線上做加法 榮昌“雙網格”打通基層數字治理
網格是基層治理的末梢,但“格子”劃得再小,也難免掛一漏萬,不能及時化解群眾所有的急難愁盼問題。
重慶市榮昌區針對線下網格存在的痛點,深化“雙網格”賦能基層治理。通過線上線下網格互補,真正實現了實時、無縫服務,突出了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深度。
各街鎮還結合當地實際,為“雙網格”注入了接地氣、聚人氣的治理和服務模塊,切實走深走實網上群眾路線,提升了“雙網”共治能力。
讓我們走進榮昌,探尋“雙網格”,感知管網用網體系改革帶來的新氣象和新動能。

云壩會
將“院壩會”搬到了線上
院壩會,是鄉村工作的常見場景,榮昌區龍集鎮悄然“上線”了“云壩會”。
一字之差,效果天上地下。
“太感謝你們了,讓我們一家人沒花一分錢、沒跑冤枉路,就解開了20多年的心結。”龍集司法所內,六合村村民李昌祥向調解員道謝。原來,龍集在全區首創的“云壩會”,通過線上線下聯動,“雙網格”共同調解,成功化解了他的房產糾紛。
李昌祥有三個哥哥,他打工寄錢建的房子,產權登記在父母名下,但二老均已過世,僅靠打電話無法核實取證,怎么辦?以前這事想要解決難比登天,但現在有了“云壩會”,事情就出現了轉機。
龍集司法所所長蔣建秀說,他們召集當事人、見證人、調解員,通過“云見面”,開了一場“云壩會”。
“我自愿放棄該房屋的繼承權……”調解當天,李昌祥在外地的哥哥們的聲音實時傳輸回來,在村民和網格員的見證下,四兄弟心平氣和地化解了糾紛。

“云壩會”不止能化解糾紛,還在服務龍集鎮基層黨建、經濟發展、平安法治、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都發揮出積極作用,上線近半年,幫助群眾解決疑難問題、收集民情民意及線上接受群眾咨詢近千次,有力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云壩會”的背后,是龍集鎮“雙網其下”,分格定責。
線下定格定員定區域,將全鎮以社為單位劃分為30個網格,按照“定格、定員、定責、定崗”原則,開展定期群眾走訪,以達到動態管理的目的。
線上建立30個微信“網格群”,以群來宣傳思想、處理輿情、收集民意、助農推銷。此外,還開發了龍集在辦小程序,群眾可通過“隨手拍”功能,對日常生活中發現的違規違法事件、潛在安全隱患、需緊急處理事項、不文明行為等問題進行拍照報事,對“上報事件”第一時間響應處置,有效打破了群眾與政府之間的時空限制,實現了讓“數據跑”代替了“群眾跑”。
云管家
讓社區“管家”服務更精細
昌州街道是榮昌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如何做好發展與治理的文章?
答案同樣是線上線下“雙網格”。
2018年以來,昌州街道通過建設“昌州管家”,構筑了由“街道黨工委—村(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主題黨小組”4級黨組織,激活帶動了“黨政領導班子—機關干部—村(社區)干部—專職網格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律顧問、鄉村醫生、物業公司、城市志愿者、社工組織等各類社會力量”5級管家隊伍,并打造了“線上平臺、線下陣地、品牌服務”3項“服務載體”,形成了1套“管家幫和幫管家”的基層群眾互動機制。

該街道寶城寺社區寰宇世家小區,以前有條路不僅是健身步道,也是消防通道,但由于道路過窄,消防車進出時總會壓壞道路周邊草坪,讓居民很是頭疼。自街道推行“網格微辦公”后,該小區黨支部主動牽頭,線上線下收集業主意見,并多次與開發商進行協商,最終由物業公司和開發商共同承擔費用,對該路段進行整改。“這條步道改造后,不僅路寬了,消防車也更容易進出,大家都安心了。”小區居民走在寬闊、嶄新的健身步道上,一個個樂開了花。
把小事化解在網格,把急事初辦在網格,把難事上報在網格,把愁事關心在網格,把盼事協商在網格……今年,昌州街道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深入學習和踐行“楓橋經驗”“浦江經驗”,結合街道工作實際,積極整合六項成熟機制,創新建立了“昌州街道網格微辦公”綜合辦處機制,深入基層化解矛盾糾紛,解決實際問題,做到了“五事不出格,七在聚民心”,真正體現了為群眾辦實事、謀利益、求幸福。
今年,昌州街道根據我市“141”工作具體要求,還將4級黨組織、5級管家等網格治理現有資源深度整合,通過新老力量結合為黨建統領基層智治體系建設奠定雄厚基礎、提升治理效能;并將“昌州物業”“昌州寶貝”“昌州同馨”等線上線下基層治理品牌作為有效補充,調動廣大群眾主動參與治理的干事熱情,持續推動居民自治,筑牢堅實治理根基,不斷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水平和人員動力。
有了群眾的支持參與,在“雙網格”探索中積累了經驗,“昌州管家”已悄然迭代到了3.0版本。
小院+
跑通鄉村治理最后一米
“小院+”是榮昌獨創的基礎治理方法,如今也迎來了升級。
將治理觸角延伸到村組“最后一米”,增加“小院+”院落微網格治理,就是新的功能。
近日,榮昌區直升鎮萬寶村椒香小院外,院長高美掏出手機,對準馬路邊垃圾收運桶上的二維碼掃描。隨即,在彈出的“小院家”小程序中點開“愛環境”服務模塊,選中守護我家“隨手拍”功能,拍照提交轉運垃圾請求。1個小時后,直升鎮垃圾轉運車根據二維碼定位趕往目的地,完成垃圾轉運任務。
“‘小院家’小程序里,信息發布、問題反饋、農產品幫賣、求職就業和知識普及等功能一應俱全,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咨詢、解決‘急難愁盼’,是咱們村‘小院+’院落微網格治理的最新成果。”談及小院變化,高美十分自豪。
作為椒香小院小院黨小組組長、院長、微網格長的高美,一有空就帶頭學理論、開展主題教育微宣講,并通過“小院茶話會”“板凳會”等方式傳遞鮮活信息;年輕樂觀的個體經營戶劉眼國,自發成為小院花草苗木、環境衛生維護員和鄰里家電管網維修工,帶領村民管好護好小院;73歲的何作富,則憑借德高望重,從事民意收集、問題調節解等工作……在黨小組的帶領下,椒香小院的心更齊、勁更足、情更暖,成為“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的標桿。

“小院家”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創新做法,目前作為創新典范,已在全市推廣使用,而這又是榮昌深化黨建統領“小院+”院落微網格治理的一個縮影。
榮昌“小院+”,先后入選了全國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重慶市“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創新案例“2022年十佳案例”。在“小院+”引領推動下,該區有2個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53個村(社區)獲評市級及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
“141”基層智治體系,是數字重慶建設“1361”整體架構中的最后一個“1”,即建立鎮街基層治理指揮中心,構建黨的建設、經濟發展、民生服務、平安法治“四板塊”,實施黨建統領網格治理專項行動,而榮昌區對標對表,將體系重構、機制重塑、資源重組、功能重整作為抓手,通過閉環落實,迭代優化了“小院+”等網格智治模式,為榮昌特色的“雙網格”融入了更多的要素。
“下一步,榮昌區將以主題教育為契機,持續用力推進‘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將工作重心從建機制建平臺全面轉向用機制用平臺,扎實推進鎮街‘一中心四板塊’實質化運行,著力提升基層治理的數字化水平。”榮昌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線下“全員進網”,線上“聯網連心”,有了民心民意背書,榮昌“雙網格”之路注定越走越寬。
華龍網首席記者 羊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