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內外貿一體化
2025-07-09 06:30:40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內外貿一體化是打破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分割、暢通經濟雙循環的重要途徑。今年以來,我國內外貿制度規則加速接軌,重點領域發展成績顯著,支持政策日益優化完善,內外貿一體化經營能力顯著提升。
內外貿一體化有利于促進生產要素和商品服務在國內國際市場高效流動、良性循環。企業通過內外貿市場并行布局,能夠靈活應對國際公共突發事件、地緣政治沖突、貿易保護主義高發的沖擊,增強產供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一段時間以來,隨著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加之地緣政治沖突帶來的不穩定,我國外貿企業在國際市場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對此,從中央到地方持續出臺積極措施,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實踐,打破體制機制障礙,外貿企業開拓內銷市場、內貿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取得明顯成效。不久前,“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順利開展,外貿企業內銷平臺持續完善,各地在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方面探索了諸多成功做法,為企業內外貿融合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和便利。例如,深圳市出臺《深圳市貫徹落實〈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工作方案》,舉辦“攜手共贏”內外貿一體化拓展市場對接會,吸引了天貓、京東、美團、盒馬等11家國內零售批發龍頭企業及頭部電商平臺參與,通過供采對接、綠色通道、外貿專區、數字賦能等便利化措施為外貿企業搭建了有效內銷平臺。又如,上海市通過鼓勵內外貿品牌和商場加入離境退稅和“即買即退”業務試點,為境外旅客境內購物提供便利,促進內外貿一體化融合。北京市舉辦美好生活博覽會,利用數字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鏈接品牌、平臺與消費者,讓外貿優質產品觸達國內消費者,激發消費潛力,促進內外貿企業“同線同標同質”發展。
內外貿一體化是我國推進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必然要求,意在重塑系統性競爭力,將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國內外資源配置主動權,實現“中國市場”與“中國制造”雙向賦能。接下來,要從頂層設計、市場驅動、平臺建設、國際合作等方面著力。
打破制度壁壘。建立統一內外貿監管規則、質量標準、認證體系,積極推進內外貿產品、經營、服務與渠道標準的相互銜接融合,簡化監管流程,整合海關、稅務、質檢等環節,提高外貿產品國際標準和認證的國內轉化效率,縮短認證周期和流程,為內外貿一體化提供便利條件。消除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和內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顯性和隱性壁壘,梳理現有法律法規政策,對阻礙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內容予以廢止和修訂,幫助外貿企業產品盡快取得國內市場準入資格。
暢通市場循環。推動內外貿產品“同線、同質、同標”,消除市場分割,打通流通堵點。支持企業靈活切換內外貿市場,降低轉型成本。支持跨境電商、海外倉與國內倉儲物流網絡對接,鼓勵大型商超、電商平臺設立“外貿優品”專區,降低“入場費”等內銷渠道成本,大力支持國內品牌企業和產品“走出去”,多渠道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品牌影響力。培育具有競爭力、市場開拓力、技術創新力的內外貿產供鏈協同的品牌制造企業,打造掌握國際國內銷售渠道、擅長運用全球市場資源的大型商貿物流企業。
建設平臺體系。發揮經營主體和行業協會作用,搭建內外貿融合平臺體系,建設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商品集散中心和商貿集群。舉辦內外貿融合發展主題展會,精準對接內外貿一體化需求。鼓勵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探索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平臺機制,建設內外貿融合發展示范區,形成先行先試經驗做法,并在全國復制推廣。搭建內外貿一體化第三方服務平臺,提供人才培訓、信息供給、業務咨詢、標準認證、渠道開拓、品牌推廣、信保融資、法律援助等集成化服務。
強化國際合作。促進內外貿一體化標準銜接,推動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互認,引入并推動跨國公司參與內外貿一體化建設,增強法律規章政策的國際適用性。積極參加國際經貿規則談判,主導或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增強話語權,維護自身經貿利益。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藍慶新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規則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劉佩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