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市場”成為“強市場”① | 以“制”推“治” 打通“任督二脈”
2025-07-04 11:45:42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制度規則,是市場機制運行的基礎,沒有統一的基礎制度規則,市場運行就缺乏一致的行為準則。
自2022年《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出臺以來,各項改革舉措漸次落地。今年,《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等一系列更具針對性的務實舉措相繼落地生效,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持續加力。
作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重慶化身打通任督二脈的“絕頂高手”,以統一制度推動市場治理:一方面高位推進研究部署,積極爭取國家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打表推進各項任務落地落實,著力讓自身成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支撐。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統一制度是基石。
打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被列為首位,凸顯產權保護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走進重慶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企業專利申請人員絡繹不絕。其中,不少人是來辦理專利預審業務。
專利預審是由各省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對專利申請進行預先審查,國家知識產權局對通過預審的專利申請進行加快審查的一項制度。
然而,去年沒有開展專利預審業務之前,重慶曾面臨新興領域發明專利爆發式增長帶來的審查積壓困境。

據統計,2023年,全市全年審結的發明數量僅有1600件左右。當年,僅長安汽車就有6100余件發明專利處于實質審查階段,審查周期已超16個月的有2000余件。
專利審查效率難以匹配企業創新速度。為此,重慶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積極建設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新增專利預審服務。
今年,重慶市首件通過快速預審通道獲得授權的專利——重慶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的“等離子手術電極刀頭”實用新型專利,從申請到獲得授權,僅用了6個工作日。
完善統一的產權制度,正成為重慶構建制度保障體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重慶對標中央部署,逐步構建起“1+1+N”政策體系,如同“四梁八柱”,為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明確“路線圖”,印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任務分工方案》;細化“施工表”,出臺《重慶市貫徹落實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部署工作方案》;打通“區域協同”,發布《重慶成都都市圈市場監管聯動聯建重點措施》等文件……
在此指引下,重慶市場制度支撐持續增強:
打造“渝悅·易企辦”數字化應用,構建市場準入閉環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市場準入“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
出臺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辦法和內部特定機構統一審查規定,統一審查標準、審查程序,實現增量政策審查和存量政策清理全覆蓋;
推行審批服務領域信用告知承諾制度,建立六類主體公共信用評價體系,45個行業實現信用分級分類監管。
一系列的制度創新,讓重慶正逐漸形成產權保護、市場準入、競爭規則、信用管理的協同發力的制度生態。

6月30日,由寧德時代和賽力斯共同打造的CTP電池生產線,在兩江新區賽力斯超級工廠投產,進一步助力重慶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之都。
作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企業,寧德時代在全球布局了6個研發中心和13個生產基地。此次投產的電池生產線是寧德時代在重慶本地化生產的開端,也是其最先進的智能化、數字化生產線。
“兩江新區將一如既往地提供一流的營商環境,全方位強化保障措施,優化服務流程,助力企業做大做強。”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許宏球說。
可以預見,寧德時代此次落地重慶,也將吸引更多配套關聯企業來渝發展。這正是重慶近年來招商引資提質增效的體現,背后也離不開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和政府監管效能的持續提升。
近年來,重慶通過規范招商行為,構建起高質量招商引資“4410”體系,筑牢“投資重慶”平臺優勢,制定機制化推進招商承諾事項兌現工作舉措,實行政策項目“雙統籌”,強化政企履約“雙兌現”。
通過不斷規范招標投標和政府采購行為、不當干預市場行為,重慶構建起更具活力的監管生態,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
比如,今年5月,重慶修訂了《重慶市招標投標條例》。該條例將于2025年8月1日起施行。
該條例針對近年來招標投標活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關鍵癥結,適應人工智能技術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實踐應用,構建招標投標全鏈條監管制度體系,開展系統性制度創新。
重慶還創新公共資源交易監管機制,開展工程建設領域招標投標專項治理、政府采購專項檢查,重點治理要求設立本地分支機構、本地繳納稅收社保等違規現象;建立不當干預市場行為問題整改和案例通報制度,累計通報2批次典型案例19個,查實違規問題線索17個,推動違反公平競爭問題發現率下降12.91個百分點。
高效暢通的市場運行體系,是統一大市場高效運轉的關鍵。重慶著力完善流通、商品服務、要素市場三大體系,持續提升運行效率。
走進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龍門吊起落間,集裝箱有序轉。重慶鐵路口岸整車作業現場,一輛輛汽車整齊排列停放,轉運卡車穿梭如織,繁忙有序。

這幅繁忙圖景,正是重慶流通體系蝶變的生動縮影。地處內陸腹地的重慶,將通道聯動發展作為突破地理限制的必然選擇,服務全面開放格局,構建起西向中歐班列、南向西部陸海新通道、北向渝滿俄班列、東向長江黃金水道的“東西南北”四向物流網絡。
數據顯示,今年1—5月,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輸貨量、貨值分別為12.2萬標箱、222.6億元,同比增長24%、15%;
中歐班列(成渝)預計開行2522列,開通重慶—中亞去程班列圖定線路、重慶—阿富汗海拉頓線路,班列運行線路達52條,覆蓋歐亞117個節點城市。
近年來,重慶還逐步構建起“4655”現代化集疏運體系,以及完善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的加持,出臺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提升經濟運行效率。今年一季度,重慶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例13.3%、較去年底降低0.1個百分點。
除加快構建現代流通體系,商品服務體系的創新同樣可圈可點,重慶率先出臺《消費者組織支持消費者集體訴訟工作規范》地方標準,健全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深化質量認證和檢驗檢測領域改革。
截至目前,重慶各級消委會支持消費者集體訴訟100起,涉及消費者3903名、訴訟金額達3251.26萬元,既維護了消費者權益,也倒逼企業提升產品質量。
此外,要素市場體系也取得突破性進展。傳統要素市場持續壯大,新型要素市場加速培育。如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各類產權要素交易突破千億元;西部數據交易中心累計成交10億元、躋身國內數據交易第一梯隊;重慶碳排放權累計成交額12.1億元、成交量5136萬噸。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區域市場一體化是重要突破口和試驗田。

“出于業務需要,我們公司從四川武勝搬遷到了重慶合川。”重慶尚淞電商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彭靜表示,稅務部門及時組織培訓,詳細介紹公司相關稅費政策、提示提醒涉稅風險。
重慶宜必興商貿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徐小林也感同身受,公司在秀山申請跨區遷移后,很快收到稅務部門推送的辦理指引,讓遷出前的各項事宜更加清晰。
數據顯示,今年1—5月,重慶共有210戶納稅人順利完成跨省遷移,遷移涉稅事項平均辦理時長壓縮了5至10天,符合條件的企業當天即可順利遷出,辦事效率大幅提升。
稅務合作只是川渝兩地協作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的縮影。近年來,重慶與四川緊密協作,充分發揮川渝高竹新區等10個川渝毗鄰合作功能平臺作用,先行先試、加強改革探索,以點上示范牽引面上改革,形成一批具有辨識度的改革做法成效。

具體來看:
——推動市場制度協同。探索川渝市場準入“異地同標”,4批次355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川渝通辦”,率先探索公平競爭交叉審查、結果互認,設立經營主體信用修復同步互認平臺。
——推動行政執法協作。出臺《川渝兩地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協作方案》,推動稅務、藥監等4個部門統一川渝行政處罰裁量基準,交通運輸等部門建立“跨界+聯合”執法模式。
——推動市場監管聯動。建立市場監管、檢察、公安等部門跨區域重大案件聯合掛牌督辦機制;出臺跨省域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工作規范,建立川渝食品生產安全聯防聯治協同監管模式。
——推動市場設施聯通。建成通車16條川渝省際高速公路,共創合作品牌“中歐班列(成渝)”,實現運營標識、基礎運價、車輛調度“三統一”;構建成渝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發布6個交通領域川渝“同事同標”地方標準。
當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正向縱深推進,重慶在制度創新、監管效能、市場運行、區域協作等領域的探索實踐,在為區域發展提供實踐樣本的同時,更成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西部注腳”。
未來,重慶還將繼續深化改革、創新舉措,持續激活市場新動能,在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進程中書寫更多“重慶篇章”。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梁浩楠/文 首席記者 董進/審核
責任編輯: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