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披著“訂單農業”外衣的騙局
2025-07-01 06:35:01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凡宣稱“一本萬利”的種植養殖項目,“陷阱”的概率往往遠大于“餡餅”。日前,農業農村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3部門聯合發布防范“訂單農業”騙局風險的提示。
近年來,以“訂單農業”為名設局詐騙農民群眾的違法犯罪行為時有發生,一些不法分子打著“訂單農業”幌子,實施合同詐騙、非法生產銷售假冒劣質農資等,損害了農民合法權益。3部門于2023年11月在全國部署開展專項整治行動,2024年7月發布了5個典型案例。本次提示顯示了有關部門持續打擊違法犯罪的堅定決心,也警示人們,相關違法犯罪行為仍有滋生空間,必須提高警惕。
分析起來,此類騙局大多選擇小眾品種。食用菌、中藥材、特色畜禽中一些小眾品種的技術門檻相對較高、市場行情波動較大、相關技術標準還不健全,農民群眾不熟悉相關情況,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時,利誘方式也是花樣頻出。有的通過邀請免費參觀、報銷往返路費、限時促銷等方式,吸引其前往實地考察、簽訂所謂“訂單農業”合同;有的選擇少數簽訂合同的農民回收付款,甚至找“托兒”制造履約假象,引誘更多群眾上當受騙。
相較于前些年,這類騙局日趨隱蔽,行騙手段不斷翻新,迷惑性更強。大多通過網絡直播吹噓項目“投入少”“利潤高”“銷路廣”,有的還炒作“國家級重點扶持項目”“有機生態”等概念,甚至偽造文書證件、謊稱受政府委托,欺騙性極強。仔細看,在這類騙局簽訂的合同中,總是將農戶責任約定得清晰明確,但公司自身責任卻很模糊,發生糾紛后以農戶違約在先為由為自己開脫。
有了火眼金睛,才能識別妖魔鬼怪。騙局的“真身”有兩大“特征碼”。一是“空殼”,缺乏實體產業支撐。通過租用場地設備,虛構企業實力強、技術優等假象,實際上,既不掌握相關技術,又無銷售或加工渠道,根本不具備履約能力。有的一旦糾紛增多就注銷涉案企業,換個“馬甲”繼續行騙。二是“餡餅”,承諾明顯偏離市場行情的回購價格,許諾高額回報。農產品的價格可能有高有低,但一定在市場價格區間內。試想,要是收購價格畸高,企業自身利潤都無法保障,又怎能持久履約。
要把打著“訂單農業”旗號的騙局和正常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區別開來。“訂單農業”是好事,有機生態是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帶貨直播是農產品電商的重要形態。這些被違法犯罪分子假冒的概念本身都是成熟的產業形態。以“訂單農業”來說,本質上是合同,農戶根據訂單有計劃地種植養殖,確保達到約定標準,到期后企業按約收購。農業效益的關鍵是銷路和成本。“訂單農業”提前鎖定銷路和大致成本,降低了農業的市場風險,也讓企業有了穩定的貨源。
對騙局的見招拆招,也讓我們對農業有了更理性的認識。不管何種經營模式,農業始終要面臨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做農業本就投資回報周期較長,收益更多依賴“細水長流”式的精心經營,不能指望“一本萬利”。農戶在尋找“訂單農業”合作伙伴時,應盡量考察公司的存續時間及商業信用。發現明顯偏離技術常識和市場規律的,吹噓夸大的,要高度警惕。
市場凈化的同時,也要做好公共服務。各地可引導散戶抱團發展,發揮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聯合體等的作用,給農戶提供靠譜的訂單農業合作渠道,讓農戶安心種養。對正常的“訂單農業”,也要健全履約監督機制,不斷完善農業保險、期貨等風險規避工具,助力農戶和企業雙贏。(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責任編輯:陶龍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