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重鎮”與“工業之國”的雙向奔赴 重慶—德國去回程直達班列累計開行超過五千五百列
2025-06-23 08:43:39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北京時間6月20日上午,一列滿載電子產品、汽車零配件、機電產品等貨物的中歐班列(渝新歐)駛入德國杜伊斯堡DIT車站,等待卸貨。
同一時間,同一車站,一批裝有母嬰用品、美妝產品、醫療耗材的集裝箱,被龍門吊抓放到中歐班列托架上,等待搭乘6月21日傍晚的班列,運往重慶。
德國杜伊斯堡與重慶的這種“雙向奔赴”,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德國,世界公認的“工業之國”;重慶,中國重要的“制造業重鎮”,兩者因中歐班列(渝新歐),緊密相連。
杜伊斯堡成為中歐班列線路最多、運量最大的節點城市之一
杜伊斯堡地處德國著名的魯爾工業區。過去,這座城市因生產煤炭、煉鋼鐵等,常年被“陰霾”籠罩。
20世紀80年代,杜伊斯堡開啟轉型之路,關停了煤礦和鋼鐵企業,希望借助毗鄰萊茵河的優勢建設內河港,發展運輸業,打造區域物流樞紐。
可要實現這個目標,最重要的是有貨物運輸支撐,僅靠當地以及周邊的貨物,難以為運輸業快速發展提供強勁而又穩定的動能。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杜伊斯堡的轉型效果并不理想。
此時,遠在數千公里外的中國重慶,給杜伊斯堡送來了一次絕佳機遇。
2011年,重慶大規模布局筆電產業,并打通了渝新歐國際物流大通道,讓筆記本電腦、顯示器、打印機等產品乘著火車,穿越歐亞大陸抵達歐洲。
重慶選擇的目的地,正是德國杜伊斯堡。
之后,中國多個城市陸續開行通往歐洲的“新歐”班列。2016年,眾多“新歐”統一為“中歐班列”品牌,飛馳在亞歐大陸之間。
杜伊斯堡因為與重慶合作早,又憑借其過去創造的港口物流條件,很快成為中歐班列線路最多、運量最大和貨值最高的節點城市之一。
說起中歐班列給這座城市帶來的改變,杜伊斯堡市長索倫·林克有些激動,甚至將杜伊斯堡稱為“中國城”。他表示,杜伊斯堡愿與中國攜手同行,未來也將繼續與重慶風雨同舟。
RTSB集團是歐洲最早運營中歐班列的企業之一,其銷售和業務拓展總經理迪米特里·哈森坎普夫也表示,中歐班列(渝新歐)對杜伊斯堡貢獻巨大,因為在開抵杜伊斯堡的所有中歐班列中,中歐班列(渝新歐)的開行數量、運送貨值都是最多的。
截至2025年5月底,重慶—杜伊斯堡去回程直達班列已累計超過5000列,運輸貨物超過41萬標箱,貨值超過3000億元;重慶—德國去回程直達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5500列,運輸貨物超45萬標箱,貨值3300億元,分別占重慶中歐班列總貨運量和貨值的28%、55%。
實際上,中歐班列(渝新歐)的運營方——渝新歐公司也給予杜伊斯堡“特殊待遇”:不僅在杜伊斯堡成立了分公司,還在杜伊斯堡港旁邊,建起了當前中歐班列中唯一擁有產權的海關倉,進一步優化中歐班列(渝新歐)的服務。
94家德國企業在渝投資,23家渝企赴德發展
日益頻繁的經貿往來,增加了兩地的交流互信,德國企業紛紛來渝考察投資,并落子重慶——
2012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頭部企業德國博澤集團在沙坪壩設立子公司。
2017年,全球行業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德國大陸集團入渝設立研發中心;同年,全球汽車減震器領域龍頭企業德國威巴克公司來渝布局相關產業項目。
2019年,中德(重慶)智能產業園于永川掛牌,吸引埃斯維機床、埃馬克集團等一批德國高端數控機床企業入駐。
2024年,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與永川區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在產業數字化、綠色低碳、職業教育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推動在永成立渝西辦事處,合作建設數字化賦能展示中心、工業數字化西部培訓中心及“雙元制”教學實訓中心……
市商務委數據顯示,2014年,德國對重慶直接投資為12.8億歐元;2023年,這一數據已增長至23億歐元,占德國對華年投資總量近20%。
可見,重慶已成為德國在華投資熱土。有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渝投資的德企達94家,分布于制造、建筑、商貿、金融等多個行業,其中制造類企業25家。這些德企普遍在重慶取得良好發展,認可重慶的市場前景和巨大潛力。
“我們選擇在重慶落戶,很大程度是因為這里的產業底蘊和公司的業務非常契合。”大陸集團汽車子集團中國區首席技術官兼重慶研發中心總經理慕容特說,在落戶重慶前,大陸集團曾在中國考察過多個城市,經過研判后,最終選擇在重慶設立工廠和研發中心。
“事實證明,大陸集團的決策是正確的。”慕容特說,經過這么多年的深耕和發展,大陸集團在渝布局日益完善,在重慶的兩家研發中心已有超過600名研發人員,其中超過半數為軟件研發工程師,完成并交付了上百個項目。
世界領先的軌道商用車制動、空調、門等子系統制造商,德國克諾爾集團上下也有類似感受。其亞太區董事白迪森表示,重慶軌道交通的蓬勃發展,為克諾爾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遇。
2024年初,克諾爾集團在銅梁區舉行重慶基地投產暨擴大投資協議簽約活動,該基地為西南地區城軌項目的生產檢修和交付提供保障,業務范圍將覆蓋整個西南地區的城軌和鐵路,預計未來年產值超過3億元。
在德國企業選擇重慶的同時,重慶企業也遠赴德國尋求機遇。截至目前,共有23家重慶企業在德國設立公司,實際投資12家,投資金額總計8722萬美元。
兩地交流合作持續升溫,德國前總理訪華首站就到重慶
近年來,德國與重慶的交流合作還在持續升溫。例如,2024年,兩地就有兩次重量級“互動”。
2024年4月,時任德國總理的奧拉夫·朔爾茨開啟訪華之旅,首站就來到重慶。
朔爾茨除了參觀企業外,還在渝中區進行了一場“City Walk”(城市漫步)。從魁星樓的“網紅天橋”漫步到解放碑附近,再到羅漢寺的正大門,朔爾茨足足走了23分鐘。
“他還與我們交流了對城市化建設、職業規劃等方面的看法?!敝貞c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學生馮盼盼回憶,當天朔爾茨與在場很多學生進行了互動。被問及對重慶的印象時,朔爾茨直言,重慶是他在中國到過的第三個城市,這里的建筑和美食都非常有特色。
2024年11月,德國與重慶聯手,舉行了一場“德國先進制造企業重慶行”活動,一批德國知名企業來渝開展投資對接行動。
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德國駐華使館、德國官方經濟機構及各聯邦州經濟代表處和德國企業代表超過200名德方嘉賓,與工信部、重慶市政府、重慶市經濟信息委、重慶多個區縣政府及相關部門、中信集團及渝企代表等中方嘉賓展開全方位交流合作對話。
其間,重慶一批市級部門及企業與多家德國企業集中簽約12個合作項目,涉及投資總額87.65億元。12個項目中,既有德企在渝追加投資的項目,也有雙方新增合作項目,不僅涉及傳統產業領域,還向機器人制造、5G技術等新興產業領域拓展。
近年來,德國與重慶的各種交流合作,頻繁上演。
2020年11月,重慶潼南區與德國林特爾恩市正式簽署《建立友好城市關系協議書》,締結為友好城市,在經貿、人文、旅游、教育等領域合作成果豐碩。
2023年,重慶組織團隊前往德國柏林,并舉行企業懇談會,雙方就制造業數字改造轉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儲能、新材料等領域進行了交流。
今年6月6日,“中德智造·創享未來”產教融合論壇在重慶合川區舉行。
現場,重慶移通學院與德國柏林媒體、通信與經濟應用技術大學(HMKW)合作的“數字媒體藝術(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正式獲批。這也是中西部地區首個聚焦數字媒體藝術領域的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項目。
“重慶市市長國際經濟顧問團會議的顧問企業中,也有不少德國企業?!笔猩虅瘴嚓P負責人表示,像西門子、巴斯夫等德企高管,都通過這一機制為重慶發展建言獻策。
首席記者 楊駿
責任編輯:鄧旻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