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縣觀察丨“小切口”撬動“大治理” 沙坪壩“兩疏兩優”護學助醫服務民生
2025-05-19 13:39:22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醫療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
作為科教文衛大區,近年來,沙坪壩區探索破解超大城市治理中的民生痛點,不斷將治理的“針腳”做細做密,推動治理效能與群眾獲得感“雙提升”。
針對接送堵、停車擠問題,實現人車分流,即停即走;針對功能缺、設施舊問題,增設便民座椅、共享空間……
通過“疏堵點、疏空間,優設施、優服務”的“兩疏兩優”工作法,織密城市管理“繡花針”,以“小切口”撬動“大治理”,沙坪壩交出了一份有溫度的民生答卷。
切口一:接送堵
做減法 暢通交通“微循環”
每天早晚高峰,樹人小學周邊家長接送孩子時,車輛隨意停靠,人行道擁擠不堪。
在去年,這里還曾是沙坪壩最擁堵的區域之一。近日,記者前往此處打探,卻發現了不一樣的場景:樹人小學門口,彩色混凝土鋪就的人行道上,改造后的路面不僅防滑耐磨,還采用了醒目的紅綠黃三色劃分法,按不同年級明確家長等候區。

轉變的背后,是沙坪壩做減法,以疏治堵的智慧:通過簡化調整綠化帶,進一步拓寬了原本逼仄的人行通道,優化交通組織,提升道路品質,既提高了行車舒適度,又美化了城市環境。
“沙坪壩區是重慶中心城區科教大區、衛生大區,轄區高校、中小學校、醫院多。”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秉持“一院一策”“一校一策”,結合具體工作職責,針對人民醫院和樹人小學周邊道路擁堵、停車難、人車秩序混亂等問題,制定專項實施方案。

在專項改造中,調整綠化帶200平方米、拆橋下冗余護欄85米,將公交停車港延長40米,使同時停靠公交車數量從3輛增至6輛。
另外,還新增家長專屬等候區3處、即停即走車位20米,引導接送車輛“快停快離”,使高峰時段通行效率提升20%。

改造后,人行道、公交停車港都煥然一新,家住附近的學生家長紛紛點贊:“原本這路邊不好停車,又擠又堵。現在終于不用‘打擁堂’,孩子上下學也更安全了。”“以前送孩子上學,車都沒地方停,現在方便多了”。
這正是沙坪壩區創新實施“沙磁護學助醫”專項行動的生動縮影,這樣的轉變同樣在沙坪壩的醫院附近上演著。
切口二:停車擠
做加法 盤活閑置“邊角地”
在沙坪壩區人民醫院井雙院區后門,不少車輛在平坦寬敞的道路上暢通行駛,人行道也秩序井然。“這條路改造后不僅車行方便,我們這些病人下來散步也感覺干凈,心情都好很多了!”在醫院住院的劉阿姨感嘆道。
“之前這里是修建醫院時留下來的除渣通道,是條泥漿路,后來作為臨時道路使用。”據醫院職工介紹,隨著醫院正式投入運營,周邊人流量和車流量不斷增加,這條臨時道路上的來往車輛也增多,“這樣就造成泥土層越來越多,可以說晴天揚塵、雨天泥濘,大大影響了患者就醫以及醫務工作者的工作感受。”

得知這一情況后,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隨即組織工作人員前往現場勘探,制定整治方案。經過近一個月的改造,這條道路煥然一新,受到醫生患者的一致好評。
通過做加法,人民醫院附近新增閑置地塊新建停車場,新增192個車位,就醫車輛排隊時間減少30%。遷移空中線纜300米,擴寬車行道140平方米,延長公交停車港至81米;在醫院正門劃設即停即走車位20米,同步設置救護車專屬車位1個,患者上下車時間由1分鐘壓縮至30秒,排隊長度減少60%。
“沙坪壩區醫療資源密集,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58家、醫院52家,優質的醫療資源吸引了大量患者前來就診,巨大的人流必然對醫院周邊交通帶來壓力。”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沙坪壩區普遍存在醫院周邊交通擁堵問題,不僅影響患者的就醫體驗,也給周邊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帶來不便。
為此,結合“沙磁護學助醫”行動,沙坪壩區正聚焦“功能缺”“停車難”“設施舊”“交通堵”等問題,大力開展城市治理,全方位提升醫院及周邊環境品質。
切口三:等候難
做乘法 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圈
隨著治理的細化深入,聚焦硬件設施的改造也越來越成熟,進一步解決了家長、患者的等待難題。
以樹人小學為例,這里新建的3處家長等候區、1處沙磁護學驛站,配備了座椅、飲水機等設施,整合公廁、休息區等功能,解決家長如廁難、休憩難問題,尤其雨天、酷暑等惡劣天氣下家長候學舒適度顯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硬件升級,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還通過巧做乘法,積極推動配套“軟服務”進一步提升。
上線“全區一個停車場”應用,整合周邊停車場數據,實現余位查詢、智能導航、錯峰共享、無感支付四大功能,群眾平均尋位時間由15分鐘降至5分鐘,車位利用率提高40%。
全天候聯勤管控,建立“城管+交警+校方/院方”三方聯動機制,通過定點值守、視頻巡查、動態調度,嚴查人車混行、違停滯留等行為,高峰時段擁堵時長縮短50%,投訴量下降70%。

數據顯示,專項行動實施以來,校園周邊學生安全風險下降50%,醫院特殊群體就醫便利度提升40%,群眾滿意度創98.7%的歷史新高。
“城市管理重在理清管的思路和治的方式,尤其是一些民生設施的改造,需要聚焦群眾實際需求,力求改而有用、用而見效。”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護學助醫”經驗已延伸至全區32所學校、8所醫院,形成可復制的城市治理“沙區樣本”。
從校門口的彩色斑馬線到醫院的智慧停車港,從橋下驛站的暖心服務到“云端”聯動的精準治理,沙坪壩區用“兩疏兩優”工作法為新時代城市精細化治理提供了創新路徑,詮釋了超大城市治理的民生溫度。
文/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王鈺 王慶煉
圖片來源: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
責任編輯: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