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時評:重慶考察東部三省市,帶給我們怎樣的遐想和期待
2025-05-12 20:26:16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5月7日至10日,重慶市黨政代表團奔赴廣東、上海、浙江,開啟了一場跨越千里的學習之旅。四天時間,數十個考察點,這不僅是一次例行的考察活動,更是重慶主動對標先進、尋求突破的戰略之舉。
廣東、上海、浙江三地,與重慶有著異常緊密的經貿往來。以浙江為例,目前,有35萬浙江人在重慶創辦了5萬戶市場主體,累計投資了6000億元,令人驚嘆。當下,面對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命題,重慶究竟要向東部三地學什么?怎么學?
向浙江學習:以數字化重塑產業生態
重慶作為制造業重鎮,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傳統優勢產業規模雖大,但產業鏈協同不足、中小企業轉型乏力、數據價值釋放不充分等問題日益凸顯。全市超九成制造業企業為中小企業,面對數字化轉型的高成本和技術門檻,亟需找到切實可行的突破路徑。為打造“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重慶啟動了“產業大腦+未來工廠”。
在“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建設方面,浙江正好為重慶樹立了榜樣。據公開資料,目前,浙江已建成96個細分行業產業大腦和52家未來工廠,形成了“數據驅動決策、智能優化生產、全鏈協同共生”的產業新生態。在杭州蕭山“中國視谷”,紫光恒越通過產業大腦精準匹配本地產業鏈資源,實現技術協同創新;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大腦將傳統影視制作效率提升40%;臺州仙居的“親農在線”讓傳統農業煥發數字活力,農戶增收3。32萬元。這些生動實踐證明,數字賦能不僅是技術變革,更是生產關系的重塑。
筆者認為,重慶學習浙江,關鍵要做到“三個深化”。一是深化政策引領,優化提升“揭榜掛帥”機制,對汽摩、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給予專項補貼,鼓勵鏈主企業整合供應商數據資源。二是深化場景創新,將產業大腦從生產端向全鏈條延伸,在火鍋食材、柑橘等特色產業構建垂直產業大腦。三是深化數據融通,建立全市統一的產業數據倉,打通多部門數據,讓“沉睡”的工業數據成為決策資源。簡單說,既謀全域數字化轉型之“勢”,又攻細分場景落地之“實”。
向上海學習:以開放思維提升發展能級
重慶雖是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但在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上,與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特別是在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國際規則對接水平、高端要素集聚程度等方面,重慶還需要大幅提升。
面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要求,重慶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這方面,上海就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在自貿試驗區建設、國際貿易規則對接、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其成熟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網絡和專業服務體系,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全方位支撐。上海始終以全球視野謀劃發展,以國際標準提升服務,這種開放思維和國際化運作能力,正是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所急需的。
筆者認為,重慶學習上海,重點要做好“三個協同“。一是在推動高水平開放格局上加強協同,共同探索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路徑,在口岸合作、通關便利化等方面加強聯動。二是在構建海外綜合服務體系上更好互動,共同搭建海外投融資服務平臺、法律咨詢平臺,為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一站式服務。三是在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相互賦能,推動兩地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聯合攻關,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共建產業園區。
向廣東學習:以協同思維完善產業體系
面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挑戰,單打獨斗難以形成足夠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高端產業鏈環節薄弱、創新資源相對不足、市場化程度有待提升等方面,重慶需要通過與東部發達地區的深度協同,構建更加完善的產業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其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和競爭力,值得重慶深入學習借鑒。
廣東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擁有獨特的產業生態優勢。這里集聚了完整的產業鏈條、豐富的創新資源、活躍的市場主體,形成了”研發在灣區、制造在周邊“的產業分工格局。大灣區不僅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產業領域處于領先地位,還擁有強大的金融服務能力和國際貿易網絡。這種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貿易鏈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筆者認為,重慶學習廣東,要著力推進”三個對接“。一是積極爭取國家層面支持,加快建設連接大灣區與西部地區的高速鐵路網、航空網絡,實現人流物流高效便捷流動。二是產業鏈條對接,鼓勵大灣區企業在重慶設立生產基地,形成”大灣區總部研發+重慶制造配套“的產業分工格局。三是市場體系對接,利用大灣區的國際貿易網絡幫助重慶特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同時支持大灣區優質品牌拓展西部市場。通過與廣東的戰略對接,重慶必將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
記者 吳剛
責任編輯:鄧旻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