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論】兩江評 | 用基層智慧讓“流量煙火”烹出“發展真味”
2025-05-13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近日,在“鹵鵝哥投喂甲亢哥”帶來巨大流量后,榮昌區迅速完成了從“流量捕手”到“戰略推手”再到“價值舵手”的華麗轉身,用“政府賦能+市場應變+區域協同”的組合拳,將“網紅經濟”轉為可持續發展的“長紅生態”。榮昌的爆火看似偶然,實則背后隱藏著的是讓區縣旅游、經濟、文化破局破圈的城市治理藝術。
要勇于應變接招,做好從“網紅突圍”到“官方推介”的承接轉換。面對突如其來的“潑天流量”,許多地方政府存在轉換難,轉換慢的問題,這考驗的是當地政府應變處理的響應速度和力度。榮昌區以“三個即時”及時應對。一是即時身份認證。在輿情發酵后,區委書記帶隊調研鹵鵝產業鏈,授予林江“非遺美食首席推介官”“網絡文明傳播使者”等多項官方身份,將其個人行為升格為城市傳播,推動“個人流量”向“城市推介”的有效轉變。二是即時風險管控。組建專項小組,對“強塞鹵鵝是否擾民”等爭議話題進行正向引導,發布《榮昌鹵鵝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展現凌晨3點備貨、嚴控68道工藝的匠人精神,通過誠摯邀請,聯合宣傳的方式正向轉化上海車展投喂周鴻祎事件。三是即時價值賦能。報銷林江“追星經費”并獎勵10萬元,依托《榮昌鹵鵝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啟動“鄉土網紅培育計劃”,構建“政府背書-達人創作-全民傳播”的生態閉環。
要善于精準施策,做好從“流量捕手”到“發展推手”的治理躍遷。流量的最終導向應該是城市發展和經濟發展,要通過流量的巨大推力,推動當地“產業鏈”“服務鏈”“文化鏈”的轉型升級。一是筑牢“產業鏈”的基石。榮昌此次以“鹵鵝”為依托,在上游建設白鵝養殖基地,再針對白鵝養殖、副產品產業進行配套招商,興建花椒、八角等鹵料種植園,在中游投資3億元建設智能化中央廚房,在下游搭建“直播+電商”矩陣,鼓勵企業主、養殖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走進直播間。二是沉淀“服務鏈”的口碑。榮昌此次爆火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真誠的服務,郵政開通“鹵鵝專線”服務,五一期間免費開放停車位,政府食堂也對外開放,當政府部門完成從“管理本位”到“服務本位”的轉變后,自然能讓“流量”轉為“留量”。三是做好“文化鏈”的裂變。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當城市的某項元素破圈而出時,政府部門應當以此為支點,對城市文化進行裂變輻射。如榮昌打造鹵鵝非遺美食消費季,將古鎮文化與非遺美食進行聯動,推出鹵鵝主題竹骨扇,制造特色“鹵鵝陶盤”,形成了“看非遺、品鹵鵝、游榮昌”的消費閉環,讓城市精神內核與文化得到了廣泛宣傳。
要樂于發展共享,做好從“單點突圍”到“區域協同”的價值升華。五一小長假期間,榮昌聯動川渝毗鄰地區相互引流,推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五一”精品線路,搭建“景區直通車網絡”,通過宣傳矩陣共建、主題線路共推、交通體系共享等方式實現游客的分流與接駁,既緩解了巨大客流量帶來的交通、住宿壓力,又拉動了周邊地區文旅發展,更贏得了大量的好評與民心。流量帶來的即時“網紅”是偶然,而全民總動員的城市“長紅”則是必然。當退休教師組隊當翻譯、廣場舞大媽開始維持秩序、政府食堂向民眾開放、政府官員與社會群眾同心協力的時候,一個城市的向心力與凝聚力迎來了巨大的爆發。“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以開放共享的心態和行動來對待流量機遇,培育“共生雨林”,何嘗不是區域經濟格局重構的新方法。
對于城市發展而言,關鍵不在于模仿鹵鵝營銷,而在于找到“野性生長”與“規范引導”的平衡點,構建“政府主導不包辦、市場活躍不失控、社會參與不失序”的治理生態。以真誠待客為引,以政府賦能為火,以產業深耕為釜,以區域協調為灶,方能將“流量煙火”熬成歷久彌香的“發展真味”。
作者:龔俊豪
編輯:曹葉
審核:楊洋
華龍網兩江評投稿郵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
責任編輯: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