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坡黃桷坪:藝術賦能社區 青年共筑未來 ——“黃桷五四派對”探索老街活化新路徑
2025-05-07 16:34:4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張夢雪)當五四精神與社區老街相遇,當青年創意與社區更新碰撞,一場以藝術為紐帶、以青年為主角的社區活化實踐在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坪街道展開。5月4日,“黃桷五四派對——藝術喚醒社區,復活黃桷老街靈魂”青年志愿者主題活動圓滿落幕。這場由多方聯動的創新實踐,通過藝術介入、參與式設計等方式,讓青年學子從城市更新的“旁觀者”轉變為“社區美學主理人”,為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探索出一條“低成本、高創意”的實踐路徑。本次活動吸引了15名來自重慶城市科技學院、四川美術學院、重慶醫科大學等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在專業導師引導下,通過藝術介入與參與式設計,為黃桷坪街區活化提出創新提案,實現青年與社區的“雙向奔赴”。

作為重慶市最具人文底蘊的街區之一,黃桷坪街道承載著工業時代的城市記憶與川美藝術基因的雙重烙印。隨著城市更新進入深水區,如何讓老街既留住“煙火氣”又煥發“年輕態”,成為擺在社區治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黃桷坪街道團工委在共青團九龍坡區委的指導下,聯合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三角道社區、異洲社會工作發展中心、重慶城市科技學院等單位,以“黃桷驛站”為樞紐,搭建起“社工+社群+高校”的三維聯動平臺。
活動特別引入行家學社CSA(社區支持藝術)技術引導專業導師,形成“專業導師+在地居民+青年志愿者”的共創機制。來自重慶城市科技學院環境設計系、四川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等不同學科的青年志愿者深度互動,“我們不僅要讓青年了解社區更新的理論,更要讓他們運用所學參與專業志愿服務,在更加有深度的專業化志愿服務過程中,強化學科理論基礎,同時找到參與社區公益的獲得感。”活動總策劃人介紹道。

活動當天,15名青年志愿者在三角道社區胡英書記的帶領下開啟“涂鴉之旅”,胡書記向志愿者們介紹涂鴉活動及涂鴉街項目帶來的城市更新成效,志愿者們用心聆聽,“這些建筑肌理里藏著城市美學的密碼。”四川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城市形象專業的陳若瑤在分享中說道。來自行家學社的校外導師結合上海長寧區生境花園的生態共建、深圳鹽田IP合伙人的文旅融合案例,剖析“如何讓老社區活起來”的實踐邏輯。“生境花園通過居民共治將廢棄綠地變為生態課堂,鹽田IP以在地文化孵化商業品牌,這些經驗為黃桷坪提供了新思路。”導師分享引發青年熱烈討論。在案例啟發下,青年志愿者分為三組展開頭腦風暴,圍繞黃桷坪街道涂鴉文化的更新建設進行共創研討:志愿服務組提出“社區藝術積分計劃”,將墻繪維護、文化講解等服務轉化為可兌換的非遺體驗資格的想法;微更新設計組針對涂鴉分區管理提出了路標設計、交互式打卡環保循環涂鴉裝置、自主環保涂鴉材料領取等建議;新媒體傳播組策劃“黃桷記憶”公益短視頻拍攝,建議通過短視頻記錄涂鴉文化創作過程故事、發起#老街改造家#話題傳播街區魅力。

在五四青年節的特殊時點,這場活動展現出超越尋常社區服務的深層價值,對青年而言,他們在真實場域中完成了從課堂理論到社會價值的跨越,重慶城市科技學院環境設計系主任陳潔教授表示將加強校地合作在“社工指導+專業成長”的合作共建,推動環境設計、視覺傳達、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實踐課程與社區更新項目深度基層治理場景融合,推行“真問題真實踐”教學模式轉型。“學生在社區就是設計師,方案落地就是畢業成果。”陳潔教授透露。
這場五四青年節的特別派對,以藝術為媒介,讓青年從城市更新的“旁觀者”轉變為“主理人”,3小時的共創雖短,卻為黃桷坪埋下可持續更新的種子——當模塊化裝置落地街角,當短視頻傳播匠人故事,青年與社區的對話將持續生長,正如志愿者冉子怡所言:“我們不是在改造老街,而是在喚醒它沉睡的基因。”這或許正是社區更新的真諦:讓青年與歷史共鳴,讓創意與煙火共生。
責任編輯: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