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長江十年禁漁成效顯著 生態修復 漁民轉產 魚群增多
2025-05-07 06:23:20 來源: 重慶日報

2021年1月1日開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實現禁捕(以下簡稱“長江十年禁漁”),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恢復長江母親河生機活力的重要舉措。
五年多來,我市各級各部門統籌推進長江禁捕退捕和水生生物保護工作,長江十年禁漁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5月6日,記者獲悉,截至去年底,全市退捕漁民安定有序,動態實現就業、參保100%目標;禁捕秩序穩定向好,非法捕撈案件數較禁捕前下降24.2%;長江干流監測魚類較禁捕之初增加47種,增幅1倍以上,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提升2個等級,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水平進一步提高,有效恢復了長江流域水生態平衡。
從“退得出”到“穩得住”
退捕漁民轉產上岸
“生活有保障了,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涪陵區退捕漁民譚明冬站在江邊高興地說。曾經,他和妻子都是漁民,年收入約10萬元。但隨著長江生態惡化,水里的魚越來越少,他們不得不面對“魚兒越捕越小、漁民越捕越窮”的現實。
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后,譚明冬響應號召,帶頭“收網上岸”。退捕后,他獲得了政府獎補資金20.6萬元,購置洗車機具設備,開辦洗車場,月收入6000元左右,收入更穩定,日子也比以前有保障。
在重慶,像譚明冬一樣退捕轉產的案例還有很多:萬州退捕漁民陳波在當地人社部門的支持下,找到了畜禽養殖的致富新路,目前年收入20萬元左右;在墊江,當地政府籌集606萬元對龍溪河漁民實施補償安置,引導他們退捕轉產,共53人簽訂退捕協議,退捕漁船53艘,完成率100%……
如今,通過加強退捕漁民就業失業動態監測,開展就業幫扶、實用技術培訓和創業指導,開發公益崗位等方式,全市退捕上岸的1萬余名漁民中,有轉產安置需求的7000余人已全部實現就業,符合參保條件的漁民實現應保盡保,做到了從“退得出”向“穩得住”再向“能致富”推進。
從“禁得了”到“管得住”
“技防+人防”加強監管
釣魚愛好者劉某到江北嘴江邊釣魚,次次都被抓“現行”。
“第一次是下午,第二根竿剛下水就被抓到了;第二次是大霧天,周圍人都沒有,也被發現了;第三次是晚上,周圍漆黑一片,還是被抓到了?!彼芗{悶,“難道江邊有雙‘眼睛’盯著我?”
重慶江邊確實有“千里眼”,那就是架設在沿江鐵塔上的重慶漁政視頻“AI預警處置系統”。
重慶納入禁捕范圍的河流有754條?!耙郧把膊榭績蓷l腿、一雙眼,外加一支手電筒,對于非法捕撈行為發現難、取證難、反應慢?!笔修r業綜合行政執法總隊相關負責人唐挺表示。重慶漁政架設的AI預警處置系統,其攝像頭具備紅外夜視、光學透霧、激光補光、自動雨刮、自動巡航等功能,無論白天、晚上還是晴天、雨天、霧天,都可以對江面及岸線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同時,攝像頭還可以自動識別、自動預警、自動推送,識別準確率高達90%。
同時,我市還建立了以“執法人員+護漁隊員+網格員”組成的“人防”系統。重慶漁政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亮劍”“零點”等專項行動,持續保持“水上打、陸上管、市場查”高壓態勢,做到水上不捕、市場不賣、餐館不做、群眾不吃,進一步鞏固長江十年禁漁成果。
截至目前,重慶漁政視頻AI預警處置系統已架設999個攝像頭,覆蓋南岸、九龍坡、萬州、武隆等30多個區縣,全市組建1500余名護漁隊員,1.2萬余名禁捕網格員,禁捕執法網格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非法捕撈等案件大幅降低。
從“休養生息”到“生生不息”
長江珍稀魚類暢游母親河
“2022年3月12日,我們在長江萬州武陵段發現了一條長江鱘,這是我工作30年以來第一次發現長江鱘的蹤跡?!被貞浧鹉且荒?,萬州區水產研究所大周基地負責人傅秋民至今仍難掩激動。
長江十年禁漁實施五年多來,水質越來越好,魚群數量變多了,以前看不到的珍稀魚類也能看到了?!拔覀兊墓ぷ骶褪菍㈤L江里的珍稀特有魚種,經過人工繁殖培育后再放回長江?!备登锩窠榻B,目前大周基地放有親本保種網箱32個約800平方米,保存有長江鱘、胭脂魚、巖原鯉等珍稀名優魚類。
為了保護長江珍稀魚類,我市在江津等區縣建立了4個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收容救護中心,收容救護鲹子魚、中華倒刺鲃、長江鱘、翹嘴魚等魚類1900余尾。
同時,我市還開展長江鱘、圓口銅魚、長鰭吻鮈等珍稀物種人工繁育研究,啟動長江上游水產種質資源庫建設。如今,我市長江流域監測到100余種魚類,水生生物資源量較禁捕前明顯增加,魚類種群結構也有所改善,長江鱘、胭脂魚、巖原鯉等珍貴瀕危物種漁獲比例增高。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將集中開展禁捕管理秩序清理整治專項行動和打擊整治非法捕撈專項行動,加強生物多樣性宣傳,全面鞏固來之不易的禁捕成果。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趙偉平
責任編輯: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