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網媒記者走進重慶 解鎖高質量發展的三重密碼
2025-04-30 19:58:28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MR技術讓退役軍艦“穿越”星際戰場,千年石刻在8K穹頂下“復活”,苗鄉山歌與動力沖浪共譜交響……
4月23日至28日,由重慶市委網信辦指導的“2025全國百家融媒體重慶行”活動如約而至。一場跨越重慶5個區縣、地區,行程上千公里的融媒采風,來自中央和省、市級媒體記者走進重慶的城市、景區、山區,探索這座西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

空間重構
城市更新持續發力
“在重慶,連歷史都是‘8D立體’的。”在九龍坡區166艦的MR體驗區,記者們佩戴混合現實設備化身“星際衛士”,虛擬戰機與真實江景交織間,退役軍艦煥發新生。
虛實相生的空間革命,正是重慶城市更新的縮影。二十多公里外的中梁云峰山,另一場生態空間的重構正在生長。
曾經光禿禿的山上長出了茂盛的植被,每年春暖花開時節游客絡繹不絕,變成重慶市民的一個熱門觀光、休閑景區、景點。

“無人機拍下的對比圖太震撼了——曾經的大地傷疤,現在已是生態客廳”。站在修復后的礦坑公園,中國甘肅網記者為當地點贊,“基于自身的資源本底,九龍坡對資源整合與提檔升級的舉措值得點贊。”
當采訪團登上寶山嘉陵江大橋77米高的在建橋墩,重慶基建的硬核實力撲面而來。
“重慶地質條件復雜,工程施工時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工程完成后對于市民有哪些便捷,對整個重慶交通起到什么作用?”面對記者們追問,項目負責人詳解技術創新。
不管是數字賦能、生態重生還是基建創新,都代表著一幅幅新重慶城市更新的新面貌。
南寧新聞網記者表示,以前對重慶的印象是“8D魔幻城市”,經過當天的行程后,感覺重慶不止交通很魔幻,無論是基建還是文旅、科教都很“硬核”,是一座來了一次還想來無數次的城市。
文化破壁
文化基因激活產業勢能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的鎏金指尖“點化”游戲世界,非遺鍛打技藝帶動五金產業發展,非遺傳承如何與產業融合,記者們在大足參觀了石刻和龍水刀兩個典型案例。
在大足石刻的采訪中,記者們對游戲《黑神話:悟空》在大足石刻的取景地十分感興趣。
“地獄變相龕”“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千手觀音龕”和“護法神龕”這四大極具特色的經典造像,被巧妙地融入該現象級國產3A游戲的場景中。
“讓大足石刻走出去,火起來,我們的做法就是總結來說多跨融合彎道超車。”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龍偉在景區向大家介紹,當地通過大足石刻+旅游、+舞劇、+游戲、+直播等方式,讓大足石刻活在當下,煥發生機。
“大足石刻,真的很棒,推薦大家來實地感受。”同樣來自石窟之鄉的中原網記者認為游覽重慶大足石刻,是一場視覺和心靈多重震撼的旅程。

在龍水鎮“鄧家刀”非遺工坊,傳統匠藝的產業化轉型之路則更具象化。
走進大門,大家就被一把重達400斤的傳統鍛打大菜刀吸引了,紛紛上前合影。而在“鄧家刀”非遺體驗館,記者們親身體驗、參觀了手打刀具的工序和過程。四濺的火花和鏗鏘的打鐵聲再次得到大家的關注,記者們紛紛拿出相機記錄。
臨走時不少記者被“鄧家刀”安利,想把這份來自重慶的非遺特產帶回家。
價值共振
鄉土記憶變成流量密碼
“喝了幸福米米茶,很香甜,很有當地特色。”走進中益鄉初心學院,采訪團的記者們對這個農家小院非常好奇。
“為什么叫初心小院?”“這里的村民如何增收致富”“從鄉村振興到現在發生了哪些改變?”

“雖然初心小院的陳設保持了‘初心’,但我們當地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益鄉專職副書記郎滔在這里向大家介紹,“最主要的三重變化就是,農產品效益變高了、農文化自信提升了、思想研學體驗品牌化了。”
在十公里外的橋頭鎮,藝術介入讓鄉愁增值。設計師用廢棄農舍‘拼’出現代裝置藝術,卻保留了土墻木梁的建筑原貌。
“希望能有更多人來到這里,感受石柱的獨特魅力。”浙江在線記者對此印象深刻:一路上看到了綠水青山間整潔的民宿,品嘗了美味可口的臘肉莼菜,欣賞了當地人熱情豪爽的民族歌舞……
石柱的采訪讓記者們看到了重慶的鄉村振興力量,而中國烏江苗族踩花山節則將這場共振推向高潮。

作為彭水“一節一賽”的開篇,烏江苗族踩花山節開幕式在《嬌阿依》的歌聲中開啟。
記者們身穿當地民族服飾,加入當地一年一度的節日中,見證這場歌頌美好生活、民族大融合的盛會。
在下午的2025中國(彭水)國際動力沖浪板公開賽中,近20個國家的“沖浪”高手參加這項國家級賽事。
“彭水很專業”“烏江OK”“希望能贏”……外籍選手紛紛表達了獲得好成績的愿景。
“真羨慕彭水人,能有這么靚的烏江!”記者們紛紛表示“沒看夠”。
當暮色浸染山城,記者們的鏡頭滿載而歸,帶著上千張照片素材、幾百篇立體報道返程,山城已交出高質量發展的“立體答卷”。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王鈺
責任編輯: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