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不可擋的消費“新賽道”①|從“交易”到“共生” 山城街市升級突圍
2025-05-01 08: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編者按:
消費,一頭連著宏觀經濟,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是經濟增長的“壓艙石”,也是民生福祉的“晴雨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提振消費作為首要任務,這一信號凝聚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載著中國經濟破浪前行的希望。
即日起,第1眼TV-華龍網推出系列報道《“市”不可擋的消費“新賽道”》,聚焦與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息息相關的街市、超市、集市、菜市,全景展現重慶如何以消費提質擴容激活發展動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書寫“拼經濟、抓發展”的生動篇章。
磁器口古鎮的“HEY!MAHA”商店里,百年非遺技藝在年輕人的創意中完成“基因重組”;戴家巷的臨江崖壁間,國潮非遺劇場生長出年輕人的社交據點;解放碑商圈的跨境消費場景中,“即買即退”政策讓境外游客實現“消費—退稅—再消費”的完美閉環……

從老字號店鋪的創新破圈到特色街區的場景重構,從本土文化的當代轉譯到全球消費的生態協同, 重慶以街市為載體,勾勒出一條從“產品交易”邁向“情感共生”的消費升級路徑。
老字號的困境,本質是文化符號與時代需求的斷裂。重慶給出解法,以創新激活傳統基因,以集群化放大品牌勢能。

外表金黃玲瓏、入口香甜酥脆的陳麻花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幾乎是重慶磁器口古鎮的代名詞。
隨著新興品牌的沖擊和消費者口味的多元化,傳統經營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重慶市磁器口陳麻花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學武意識到,如果不作出改變,陳麻花很可能被時代淘汰。
2022年,在磁器口古鎮,百年麻花品牌陳昌銀主動擁抱時代,將非遺轉化為沉浸式體驗經濟:4米高的弧形墻上,榴蓮、巧克力等各種口味的麻花沿墻面延伸至房頂,隨處可見“趣味標語”和“超級符號”;“麻花實驗室”內,游客可親手體驗揉面、搓條、油炸等傳統工藝……
這家專為年輕人打造的“HEY!MAHA”陳昌銀麻花店顛覆著人們對老字號的認知。“MAHA”為“麻花”的諧音,而原創的“超級符號”寓意內圓外方、新交友主義、探索更多可能。開業以來,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
“榴蓮味、冰糖糯米味等沒吃過的麻花口味很新奇,我也會帶回家給朋友嘗嘗。”外地游客郭丹說。
而真正讓老味道大規模突破地域限制的,是電商平臺的化學反應。
數據顯示,天貓平臺陳昌銀麻花旗艦店銷量第一的陳昌銀手工麻花顯示已售20萬+,24小時內就有300+下單量,其中有超4萬回頭客。
“目前店鋪的線上訂單占比達80%。”楊學武表示,這種“非遺+電商+體驗”的模式,推動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成為傳統品牌逆襲的標桿。
在重慶,有許多像陳昌銀麻花一樣“帶得走的”美食,也有許多需要食客“就地打卡”的特色。
北碚三溪口豆腐魚便是其中之一。軟嫩豆腐、細滑鮮魚,在柴火土灶里相遇,一把海椒、一撮麻椒、一勺熱油,濃厚的風味引得八方食客“垂涎”。

因店鋪混亂、缺乏管理、菜品單一等時代因素,這道地標美食逐漸沒落。2020年,總長約5公里的三溪口豆腐魚美食街貫通,配套建設了三溪口涼風埡美食廣場,引導形成了豆腐魚莊群,并新增了停車位、休閑設施、觀賞打卡設施等。
“環境升級讓老味道有了新生命。”劉光亮是“涼風埡魚莊”的老板,這是三溪口第一批豆腐魚莊之一,已有近40年的歷史。
在硬件設施提檔升級的同時,如何讓這道重慶名菜成為全國游客來重慶必打卡的美食新地標?
那便是與時俱進創新營銷模式,打出品牌知名度。一時間,各個短視頻和直播平臺有了三溪口豆腐魚的身影,這口麻辣鮮香代表著重慶味道走向全國。
“文化傳承不是復刻過去,需轉化為可延展的消費場景,放下‘老字號’的包袱,才能抓住新需求。”楊學武的話道破了傳統煥新的本質。
最近,“00后小伙”大鵬火了,一段將傳統變臉戲法表情包化的“整活”短視頻,在抖音創下千萬閱讀量,也將#當非遺傳承給00后#話題捧上熱搜。
場場爆滿、好評如潮、觀眾打卡……隨著粉絲蜂擁而至,位于戴家巷景區的原聲社重慶非遺劇場也隨即火熱“出圈”。

這是一家以國潮川渝文化為主題的演藝茶館,在一群90后年輕人的運營下,不僅傳承了變臉吐火、川劇滾燈、相聲快板、茶藝絕活、水袖手影等非遺戲曲節目的精髓,更在創新中煥發新生,為觀眾帶來精彩紛呈的休閑消費新體驗。
“非遺‘男團’的整活名不虛傳,一個多小時的表演歡笑不斷,重慶人有自己的非遺表演!”00后觀眾王萌是大鵬的忠實粉絲,她坦言,工作之余來店里看表演已經成為她日常解壓的習慣。
事實上,消費者對于消費價值的定義,早已從商品轉向體驗。美團數據顯示,重慶“沉浸式消費”搜索量同比增長近三倍,“體驗經濟”正重構商業邏輯。
以戴家巷為例,60米的崖壁高差被40余家特色小店串聯。在這里,游客既可品嘗江湖菜,也可在臨江咖啡館俯瞰嘉陵江,或在川劇表演中感受巴渝文化。
戴家巷相關負責人說:“重慶首家沉浸式戲劇酒店、Cliff Cafe江景咖啡廳、TOTOMATO等特色網紅店增強了街巷整體的游玩趣味性、業態體驗性及品類豐富性,消費業態和模式的不斷豐富,帶動街區年產值實現超億元。”
“這里賣的不是商品,而是山城的立體敘事。”一位文創店主表示,該街區日均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文旅訂單增長42%。

嘉陵江側畔,走進深藏于背街小巷的紫薇路,你會發現,重慶的空間想象力向更深的維度延伸。
這里是“慢生活美學區”:幾百米長的街區,風格各異的商家鱗次櫛比,從精致的手工藝品店到潮流時尚的服飾店,從美味可口的特色餐廳到別具一格的咖啡館,應有盡有,滿足著消費者們多樣化的需求。
數據顯示,自開業以來,紫薇路商業街月均客流量50萬人次,月銷售額達千萬級,2025年清明假期三天紫薇路日均客流量更是突破5萬人次,沿街商戶營業額同比增長超40%,其中餐飲、文創類消費占比超七成。
在這里,商業特色街不僅是消費的場所,更是城市文化風俗的展示窗口。
“泰國風格與重慶巷陌的混搭,既有在地性又有國際感。”在設計師李薇眼中,當商品同質化加劇,場景的獨特性成為流量密碼。
為打造消費新場景,重慶對城市特色資源進行“地毯式”挖掘,利用“8D魔幻城市”的獨特地域特色,打造出“江崖街洞天”(江岸、步道、后街、洞穴、天臺)的多樣態消費空間體系。
重慶市商務委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已打造“山城步道+特色街區+濱江經濟帶”消費場景286處,帶動沿線商鋪租金增長15%-20%。
以場景價值的“裂變”驅動空間敘事與情緒經濟共振,不僅激活了城市的商業活力與文化魅力,更為新時代城市消費創新發展書寫了極具借鑒意義的鮮活樣本。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競爭,本質是生態系統的較量。重慶正以“便利化”撬動全球消費力,以協同效應放大城市吸引力。
離境退稅“即買即退”試點是典型案例之一。
近日,在渝中區WFC MALL環球購物中心,新加坡游客楊女士購買的1只價值2萬多元的皮包,被告知只需現場完成離境退稅申請單開具、簽署服務知情同意書與信用卡預授權,即可直接領取退稅款現金。
“一手付款,一手就能收到退稅。”楊女士感到十分驚喜,這樣的消費體驗打破了她對傳統店鋪的認知。
“從此前境外旅客出海關離境后方可拿到退稅款,到如今在商店即時拿到稅款,并可再次用于境內購物,這項服務讓外籍人士在華購物體驗更好。”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教授魏翔看來,消費便捷度直接轉化為消費黏性,形成“消費—退稅—再消費”閉環。
在收到近3000元退稅款的同時,楊女士當即又在該店多買了一條絲巾。
截至目前,重慶離境退稅“即買即退”試點商店共有3家,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重慶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辦理離境退稅均同比去年一季度增長近5倍。
當然,重慶的布局“不止于此”。解放碑商圈增設多語言導購;2024年重慶市外卡POS機增加部署2550臺,增設外幣兌換點95個,外籍游客掃碼支付占比持續提升……離境退稅、支付便利、語言服務構成“體驗三角”,共同降低跨境消費摩擦力。

提升消費體驗“組合拳”之外,是對消費生態深層邏輯的把握:全年不斷檔的消費節,保稅港區設立“跨境體驗店”,成渝共建“入境消費友好型商圈”,打造80余個消費新地標,連續三年穩居“首店最青睞城市”前十。
“文化輸出+資源聚合”的模式,將重慶置于全球消費網絡的關鍵節點。
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消費市場穩步提升,全市社零總額增長3.6%,居五大國際消費中心試點城市首位。
夜幕降臨,紫薇路的酒館亮起暖黃燈光,戴家巷的茶攤飄出川劇鑼鼓聲,磁器口的麻花實驗室仍在調試新的味覺方程式。
這些街市細胞里的每一次迎來客往,都在重構人與城市的情感鏈接。
正如在解放碑夜市挑選夏布文創的法國游客皮埃爾所說:“重慶的街市像萬花筒——轉一個街角是江湖麻辣,再轉一個街角就成了賽博朋克。”
這種多維共生的街巷生態,或許正是消費升級最生動的注腳:
當市井煙火與全球潮流在梯坎巷弄間自然生長,交易的終點便成了共生的起點。
第1眼TV-華龍網 曹妤/文 首席記者 董進/審核
責任編輯:常涵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