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論】兩江評 | 西部陸海新通道“流量”激增 帶來哪些啟示?
2025-04-16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4月的果園港,中歐班列(成渝)的汽笛聲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鐵軌轟鳴交織成曲,滿載東盟水果的冷鏈專列與出口歐洲的“重慶造”汽車共享同一片裝卸月臺。這座長江上游最大的多式聯運樞紐,正見證著重慶“全域”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澎湃動能——數據顯示,1—3月,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三種主要運輸組織方式共運輸6.4萬標箱、同比增長28%,貨值115.87億元、同比增長26%,實現了“開門紅”。當“門戶樞紐”疊加“全域協同”,這條國際物流大動脈的“流量”激增帶來了哪些啟示?
破界:從“點狀突破”到“全域協同”。當江津珞璜港的銅精礦經“水鐵聯運”5天直抵甘肅,當沙坪壩團結村的中老鐵路班列讓東南亞水果“從枝頭到貨架”提速60小時,重慶正用實踐驗證一個經濟學命題:內陸開放的本質是空間重組而非區位依賴。全域協同突破傳統路徑,通過萬州、黔江激活庫區、武陵山產業帶,使涪陵榨菜出口量三年增長4倍、潼南檸檬占據RCEP成員國60%市場份額。這種物流網絡的結構調整,不僅反映出傳統模式過于依賴主干線路而忽視網絡布局的問題,更揭示了從通道運輸向流量運營轉型的核心——需要建立支線網絡與主干通道的高效協同機制。
破壁:制度創新定義陸上貿易新規則。全國首例“鐵路提單物權化”司法認定在渝落地,首筆即向某進口企業提供貿易融資額度3000萬元,該創新解決了跨境鐵路運輸的最大掣肘,直接入圍全國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更是中國陸路貿易從跟跑海運到自成體系的里程碑。這項改革直擊陸運貨物無法金融化的痛點,其意義重大。但制度破冰不能止步于單點突破。當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將渝新通關時效壓縮至15小時,當跨境數據流動試驗區試圖破解數字貿易壁壘,重慶的實踐啟示我們,誰先建成制度型開放體系,誰就能贏得規則制定的主動權。
破局:產業鏈與物流鏈的雙向奔赴。當然,通道建設并非沒有短板。在通道快速擴張的同時,部分產業鏈卻出現了“跟不上”的問題。比如,武陵山區的農產品因冷鏈不足滯留山中,部分高技術企業出口時仍面臨海外倉布局不完善、技術配套不足等困境。重慶也在積極應對:通過引導產業向通道節點集聚、布局智能冷鏈基礎設施,推動通道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目前,通道沿線已聚集7個國家級科創平臺,這為未來將物流效率升級為創新能力、為“重慶制造”邁向“重慶創造”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未來,重慶可以繼續強化通道“硬聯通”,并加快推進“軟聯通”與“產業聯動”。推動海外倉、服務平臺等支撐體系落地,同時引導科研、金融、人才等資源向通道樞紐靠攏,真正把通道優勢轉化為區域競爭力。
從地圖上看,西部陸海新通道如同一條橫貫中國西部的“開放龍骨”,而重慶恰處“龍骨”與長江經濟帶的黃金交匯點。曾經“蜀道難”,如今以“8D魔幻交通”的創新魄力,將群山阻隔轉化為樞紐優勢。當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貨輪鳴笛穿越北部灣,中歐班列的集裝箱翻越烏拉爾山脈,山城用行動詮釋著新時代的內陸哲學:當開放的眼界穿透重巒疊嶂,腹地亦可成為前沿。
作者:周夢涵(兩江新區)
編輯:楊光志
審核:楊洋
華龍網兩江評投稿郵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
責任編輯:常涵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