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論】兩江評 | “賞花+民俗+農耕”多元融合 重慶鄉村經濟綻放新活力
2025-04-03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春山如笑,萬物競發,2025年的重慶春季旅游市場,因“奔縣游”“鄉村游”的持續升溫而格外熱鬧,重慶市文旅委相繼推出了“2025重慶春季旅游季”活動,賞爛漫繁花、觀鄉村美景、品特色民俗,200多項春季主題文旅活動讓重慶“村游”的熱度持續攀升。3月31日,重慶市巴南區“多彩田園踏青賞花游”、潼南區“春日尋芳賞花游”兩條線路被采入《2025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春季)精品景點線路》中,為這場“村游盛宴”再續活力。
以花為媒,以“鏈”為核,“秀”出真功夫。重構產業鏈的運行邏輯,激發文旅融合發展潛能。“一花獨放不是春”,“賞花游”若僅停留在視覺享受層面,終將淪為“曇花一現”。重慶多地深諳此道,以“賞花+”模式延伸產業鏈,將短暫的花期轉化為可持續的“賞花經濟”。涪陵美心紅酒小鎮的“開往春天的索道”,讓游客從空中俯瞰紅梅如海,將靜態觀景升級為多維體驗;北碚澄江鎮“櫻花橘鄉”以矮化櫻花吸引親子游客,并嫁接沃柑采摘,形成“春賞花、夏摘果”的四季閉環;江津永興鎮則以“花田火鍋”“鄉村運動會”等創意活動,讓游客從“看花人”變為“劇中人”。這些實踐揭示了文旅融合的邏輯:以花為媒,需跳出“賞花”的邊界,通過“農業+文旅+消費”的鏈條整合,激活鄉村資源的多重價值。這種“鏈式思維”,正是鄉村文旅從“流量”走向“留量”的關鍵。
生態轉型需“向美而生,向新而行”。留住綠水青山便是留住金山銀山,重慶鄉村的“流量密碼”不僅在于自然稟賦,更在于對“田園美學”的深度重塑。荊竹村以石磚、木材改造老土房,打造出“原始美”與“設計感”共生的鄉村民宿,實現了“傷疤”到“風景”的蝶變。由此可見,鄉村文旅的競爭力,正從“拼資源”轉向“拼審美”。設計師的巧思與村民的智慧相結合,讓“土味”煥發“高級感”。烤煙房變身咖啡館、溶洞改造為餐廳,這些“非標化”場景既保留了鄉土肌理,又注入了現代生活美學,這種“向美而生”的轉型,正是鄉村振興從“輸血”到“造血”的生動實踐;而這種“向新而行”的趨勢,正是鄉村振興合理化再利用土地資源的生動實踐。
農耕美學重構鄉村價值坐標。農耕文明深厚的歷史底蘊與賞花游的返璞歸真相結合,人文底色與鄉村振興相聯合,賦予“村游”可持續性發展動能。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發布的2025年新春巴渝農耕文化體驗游十大精品線路,通過引入農耕文化體驗,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玩法:親手參與農作物的種植采摘、制陶、露營、非遺夏布技藝,游客們追尋著巴渝農耕文化的足跡,暫時脫離城市的喧囂和嘈雜,在沉浸式體驗中解碼文旅內涵,重塑美學認知。在此過程中,農耕文明喚醒人們心底對于土地、鄉村的情結,“村游”實現了從“游覽”到“實踐”的定位轉換,激活了文旅活動的創造力和豐富性。
從花海絢爛到民宿崛起,從生態修復到文化煥新,重慶的鄉村經濟正在一場場文旅盛宴中,繪制城鄉融合的生動畫卷。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上,我們期待更多鄉村能借文旅之力,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讓“鄉愁”與“機遇”共存,“傳統”與“創新”共舞。正如那穿越花海的索道,既連接著天地的壯美,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這,正是鄉村振興最動人的底色。
作者:石林巧 (兩江新區)
編輯:楊光志
審核:楊洋
華龍網兩江評投稿郵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
責任編輯:常涵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