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縣觀察丨“大民生”下的“微治理” 解析沙坪壩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邏輯
2025-02-17 09:00:0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2025年是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建設的“突破攻堅年”。推進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是新重慶建設牽一發動全身的重點任務。
2月14日,沙坪壩區兩會正式閉幕。第1眼TV-華龍網記者了解到,在此次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提出了不少“超大城市治理”相關的建議、提案。今年的沙坪壩區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將在打造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上展現沙坪壩新作為。
縉云山、中梁山、歌樂山三山并列,嘉陵江、梁灘河縱橫交錯,沙坪壩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為一體,探尋超大城市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沙坪壩的必答題。
以“制”強“治”,借“智”推“治”,聚焦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沙坪壩探索”,從“施工圖”到“新路子”“新模式”,看沙坪壩的邏輯進路。
“制”治
“十大行動”全面發力
蛇年開工以來,重慶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動作頻頻。
按照重慶“新春第一會”的安排部署,《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2025年行動方案》近日出爐。2月8日,沙坪壩區召開“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暨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工作推進會。會議指出,下一步,沙坪壩將重點圍繞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十大行動全面發力,加快提升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運行整體效能。
據了解,“十大行動”包括“沙磁新風”城市文明提升,“騎手友好街區”建設,學有優教·優質教育均衡普及,行政執法服務實體經濟,房屋外墻磚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群租房”排查整治,老舊電梯更新改造,尊師重教、尊醫重衛示范街建設,本質安全水平提升,“沙磁護學、沙磁助醫”,統籌了城市治理、民生實事的方方面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動規劃中,沙坪壩還以差異化定位為特色,打造具有辨識度的城市治理品牌。
如“沙磁新風”城市文明提升行動,通過文明實踐“文明換享家”項目,“認識沙坪壩”一堂課、一道題主題活動,“沙磁榜樣”先進典型選樹品牌,“春風滿巴渝·護航青春”專項行動,“小案小事”專項行動等五大行動,大力傳承弘揚紅巖精神。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作用,廣泛開展“六講”基層宣講活動,針對青年群體加強職業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
其中,文明實踐“文明換享家”項目,以全區18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終端陣地,采用“攢積分+換商品+享服務”的模式,激勵居民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實踐活動、舊物回收,社區主動搭建實踐平臺,社會組織提供便民服務和優享團購,賦能基層治理。
深化改革,需制度先行。
沙坪壩積極探索“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新路徑,可謂見行動有成效。
春節期間,磁器口古鎮游客如織,各類小吃餐飲、土特產、文創產品的小店都迎來大量的客流和紅火的生意。
往年里,商家最怕這個時間段接受檢查。“害怕耽誤生意,也怕麻煩,有時候一天要來好幾撥人。”
而現在,只需“綜合查一次”便可“統一確認,一并整改”沙坪壩推行的多跨協同組團式執法方式讓商家們松了一口氣。“執法人員一起來檢查,一次性把問題告知我們,省事兒多了。”

執法方式的變化,正是沙坪壩持續推進“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破解基層行政執法難點、痛點、堵點的一個縮影。
沙坪壩對標市級先后印發了《沙坪壩區“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實施意見》《沙坪壩區城市治理委員會工作規則》等制度文件,助推“大綜合一體化”治理總框架及日常運轉機制構建。
在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過程中,沙坪壩通過不斷優化頂層設計,推行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制度,全區上下樹立“一盤棋”思維,凝心聚力打造出一個又一個城市治理的“沙坪壩品牌”。
“至”治
15分鐘“圈”出美好生活
“至”是到達也是終點,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區,城市治理的終點應該是社區內的每一位人,關乎著民眾的幸福感。
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是重慶答好“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重要命題的“小切口”之一,也是沙坪壩區做好城市治理的“針線活”。
通過城市治理的“繡花功夫”,沙坪壩大力推動“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讓居民在以家為中心的15分鐘步行路程內,盡可能享受到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務。這意味著優質城市公共服務以及城市治理的末端需要盡可能地往基層延伸、向社區下沉,實現“家門口”一站式服務。
“漫享沙濱——‘圈’出美好生活”重慶社區規劃藝術節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社區、高校團隊、居民的多方共建之下,活動“圈”起了場所精神與集體記憶,“圈”起了鄰里的溫情互動,也勾勒出城市現代化治理的理想圖景。
居民們通過建言獻策,共議社區發展;漫游打卡,發現社區之美;在地營建,共創美好家園。
這只是沙坪壩“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工作的一個縮影。
為深度推進“城市管理進社區、服務群眾面對面”試點建設,沙坪壩迭代升級“紅巖城管進社區”品牌,提質打造新時代“紅巖先鋒”變革型組織,形成“黨旗紅+城管藍、環衛橙、園林綠、市政黃”共建格局。累計與社區聯建共建139次,黨員到社區報到,幫助服務群眾、服務企業3321次,整治市容環境問題2.86萬個。全區22個鎮街115個社區建成“紅巖城管進社區”服務站,實現100%全覆蓋。

在2月10日重慶舉行的第四場建設“六區一高地”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沙坪壩區“沙磁護學”行動的經驗做法,得到了全市層面的肯定和推廣。
針對沙坪壩區學校、醫院周邊存在“衛生差”“停車難”“隱患多”等問題,以樹人小學、區人民醫院為示范點,強力實施“沙磁護學”“沙磁助醫”行動。行動開展以來,通過優化交通組織、公交港灣改造、綠化帶改造等護學措施,比較快地達到了緩堵促暢的行動效果,上下學時段家長接送時間下降20%,高峰時段學校門口路面車輛通行時間下降20%,醫患人員上下車時間下降20%,市民群眾紛紛點贊。
履職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治理能力的高低。沙坪壩區以“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為統籌,構建基礎保障要素全面覆蓋、品質提升要素豐富易享、特色引導要素多元互補的配置模式,以“一圈多能”持續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沙坪壩區“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推進會上明確提出,要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提升全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自”治
創新建設“騎手友好街區”
沙坪壩區擁有繁華商圈、城市后巷和眾多學校,消費需求旺盛,外賣行業發展迅速,騎手在配餐過程中容易存在迷路、部分小區難進入難上樓、缺少飲水休息就餐場所等問題。
在城市現代化治理的過程中,沙坪壩主動思考,新就業群體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但對于他們的關愛保障卻還存在不少短板。
為解決騎手“急難愁盼”,沙坪壩聯合18個部門、22個鎮街、115個社區黨組織以及物業企業、配送站點、居民代表等,建立起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溝通協商機制,針對騎手取餐、送餐、進門、通行等配送末端問題召開協商懇談會20余場次,收集騎手意見建議及反映問題100余條,矛盾糾紛及時化解率達95%。

通過協調推動,全區90%的小區簡化出入程序、開放地下車行通道,建成“騎手友好小區”;劃設“騎手友好停車位”400余個;協調增設充換電設施750余個;共建暖“新”驛站215個……
目前沙坪壩區已創新建成“騎手友好街區”,經驗做法寫入文件在全市推廣。
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是推進改革發展的重要原則,這需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既增強其責任意識,又強化其對城市的認同感。
在建設“騎手友好街區”同時,沙坪壩發揮騎手等新就業群體行走在路上、片區熟情況清的優勢,發動新就業群體700余人組建“紅巖騎手”志愿服務隊,參與“隨手拍、隨手報”“流動急救”“愛心送考”等志愿服務上千次。
依托“141”基層智治體系,區、鎮街、社區三級聯動閉環解決“紅巖騎手”融入問題,推動“流動力量”變為“治理增量”,讓“城市對騎手更友好,騎手在城市更有為”。
據悉,沙坪壩區接下來將力爭在2025年底打造完成300個暖“新”驛站、45個暖“新”食堂、500個暖“新”商戶,新建600個騎手友好停車位、84個友好小區,實現騎手友好校園、騎手友好醫院全覆蓋,真正做到“關愛一群人、溫暖一座城”。
“智”治
“一網統管”為城市“強筋壯骨”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為以技術創新破解超大城市治理性難題提供了歷史機遇。
歌樂山下、嘉陵江畔,“重慶味”和“巴渝風”交織的磁器口古鎮,不僅是一張靚麗的城市旅游名片,還有一套沙坪壩向天要“數據”的防汛經驗。
去年汛期,嘉陵江磁器口流域陸續迎來了3場過境洪峰。盡管洪水兇猛,沿江商鋪的老板們卻顯得十分從容淡定。“有了‘數字防汛’應用系統推送給預警信息,至少提前一天做好了各項撤離準備。”
沙坪壩區氣象局介紹,該系統聯通了嘉陵江流域2800余個自動氣象站、32個水文站等數據資源,實現了嘉陵江流域雨情、水情的實時監測。目前,該系統并接入了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從而建立起多跨協同的數字化、扁平化、閉環式防汛救災指揮調度新模式,讓沙坪壩實現了以“訊”防“汛”。

“數字魔方”解鎖未來城市密碼,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需要加快數字賦能,構建更為“聰明”的“城市大腦”。
走進沙坪壩區的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一面分區分塊的大屏上顯示著各類數字。這個“聰明的大腦”里不只放著防汛的覆蓋數據,還有沙坪壩各行各業的數字鏈條。
目前,沙坪壩已將3.3萬余路攝像頭以及21.9萬個物聯感知設備相整合并進行網格化管理,實現了城市智能監管的全范圍。

這些遍布城市的“天眼”究竟“盯”的是什么?物聯感知設備又“因何有感”?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介紹,以運管服平臺為例,系統對視頻畫面進行實時分析,準確識別并抓拍市容環境、施工管理、街面秩序、突發事件等五大類上百種城市管理問題,推動了城市管理問題精準、高效、快速處置,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上有“天眼”24小時巡查,地面上的城市管理也充滿了“智慧行動力”。通過智慧執法綜合管理系統,依托“沙區全民城管在線”微信公眾號,執法程序更加合理,鏈條閉環更加完善,群眾通過一部手機,也能主動參與到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中。
通過“一網統管”平臺,沙坪壩借力數字技術,迅速找到防災、交通、物流等領域的“堵點”“痛點”,并及時匹配治理手段,提升服務水平,有效克服大城市病。通過數字賦能為城市“鑄魂增智”“強筋壯骨”,詮釋著宜居、韌性城市的沙坪壩治理模型。
通過推動制度改革,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騎手友好街區”“尊師重教”“尊醫重衛”示范街,數字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等舉措,沙坪壩正不斷探索著,在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中,破解難點痛點的“最小切口”,實現民生意愿的“最大公約數”。
文/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王鈺 王慶煉
責任編輯: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