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區五里店街道:當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先行者
2024-12-10 18:55:06 來源: 江北報
工校社區位于江北五里店街道工校三村1號,戶籍人口4885戶12000余人,轄區內居住有漢、彝、苗、蒙古、黎、土家等17個民族,是一個典型的綜合居住型社區。近年來,社區積極營造轄區內各民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不斷促進各民族群眾和諧交流交往交融,走出一條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有效路子。
“出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內心非常激動。這是黨中央對我們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成效的認可!”9月27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走出會場的五里店街道工校社區黨委書記李莉深情地說道。
大會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表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的決定》,352個模范集體、368名模范個人受到表彰。江北五里店街道工校社區居民委員會作為全市唯一一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獲評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這是繼2014年,工校社區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社區”稱號,2021年,獲評“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2022年,被國家民委確定為“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試點社區”,再次刷新江北民族工作領域榮獲的國家最高榮譽。
著力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石榴花開別樣紅,同心共筑中國夢。”工校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民族團結進步的標語用精美的字體設計,如畫一般裝飾在墻壁上,彰顯出濃濃的民族團結氛圍。
據李莉介紹,社區讓民族政策課堂搬進廣場、走進樓棟、步入網格、融進家庭。創新上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網上體驗館”,累計閱讀量2萬余人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主題活動140余場,覆蓋5000余人次;成功舉辦10屆“最炫民族風”文藝演出,輻射群眾5萬余人,多次被國家級媒體采訪報道。持續在轄區中小學、企事業單位等開展“小石榴籽”鑄魂工程系列活動120余場次,受眾6000余人次,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進“五個認同”,為助力建設新重慶凝心聚力。

2018年3月,回族同胞蘇燦洪與老伴從攀枝花回到社區定居,剛到陌生城市,他難以適應。“我們家老頭子平時愛好唱歌,但是來了這里大家都不熟,他不好意思參加”,老伴給社區書記這樣說道。了解情況后,書記便邀請其到社區做客,在參觀完民族團結展示室之后,濃厚的民族團結進步氛圍深深地感染了蘇燦洪,他提出希望加入社區合唱隊伍之中。社區居委會牽線搭橋,合唱隊熱情地接納了他,之后的每周五下午2點,都能看見蘇燦洪的身影。同年10月,合唱隊在排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演出”節目時,蘇燦洪突然感覺身體有些不適,隊友們勸他回家休息,但他表示“在合唱隊的日子是我回來后最開心的時光,這次演出我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完成。”幾天后,社區居委會才了解到蘇燦洪早就診斷出癌癥,在家休養期間情緒十分低落,是社區搭起的精神文化橋梁支撐他度過了最后的時光,讓他感受到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充實和溫暖。2023年9月,在社區第十屆“最炫民族風”晚會上,以社區書記和蘇燦洪為原型創作的情景劇《相親相愛一家人》,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著力營造互嵌式發展社區環境
每天早上9時,工校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大門剛剛打開,社區的大爺大媽們就陸續走進來。唱歌、跳舞、吹葫蘆絲……悠揚的樂曲、嘹亮的歌聲、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和一張張笑臉構成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生動畫面。

據悉,工校社區居民委員會以打造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試點社區為依托,積極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爭取資金3500余萬元啟動城市更新項目,補充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服務。投入160萬余元,打造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廣場、文化墻等陣地。以“鏈接資源、承接服務、對接需求”為導向,打造更加優質的營商環境,搭建更多創業就業平臺。通過五里店商會副會長、土家族居民茍曉紅創辦的重慶江里紅保潔服務有限公司,幫助30余名各族群眾實現再就業。引導轄區企業商家、愛心個體戶、社會團體加入社區組織的就業服務“加油站”中,累計提供職業技能培訓50場,培訓指導600余人次,幫助近400名各族群眾創業就業。

社區堅持“處處可為、事事可做、人人可享”的核心理念,結合“1+3+X”工作平臺優勢(“1”是成立民族工作領導小組,“3”是建有民族團結展示室、民族情誼聯誼室、“紅石榴”服務站,“X”是組建12支“紅石榴”志愿服務隊、文化娛樂隊伍20余支),選任付美全等5名少數民族同胞擔任黨委委員、街道議事代表,共同參與社區事務治理;打造紅石榴學堂、紅石榴互助、紅石榴廚房、紅石榴舞臺等“紅石榴”系列品牌,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中華詩詞分享會、“石榴花開成長路”課堂等活動147場次,吸引12000余人次參與其中,讓各族群眾在與鄰為親、與鄰為善、與鄰同樂中不斷增進“五個認同”。
著力促進各民族群眾和諧共融
為了實現各民族同胞“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能融入”的目標,社區居民委員會迭代升級“一庫二訪三到四結合”的城市民族工作法。積極引入暖洋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聘請全國道德模范、“時代楷模”回族居民馬善祥擔任民族團結進步形象大使,組建包括漢、侗、回、藏、彝等10個民族群眾,共計12支367人的“紅石榴”志愿服務隊,以實際行動踐行“中華民族一家親”。先后幫助40余名外來務工經商人員子女入學,開展愛心幫扶活動300余次;申請救助金解決就醫問題等就醫幫扶580余人次,困難救助640余人次,2018年6月,社區居委會主任在走訪中了解到,來自云南的陳學云隨丈夫來到工校三村居住生活后,因子女入學和就醫問題而倍感焦慮。隨后,“紅石榴”志愿服務隊對他們一家進行了“一對一”幫扶,幫助兩個孩子轉學到轄區的雨花小學就讀,主動對接華廈眼科醫院,為兩個孩子免費治療眼疾。經過2年的康復治療,兩個孩子的高度弱視恢復良好,能夠正常佩戴眼鏡了,陳學云一家在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幸福感不斷得到提升。

家住工校三村70歲的何素珍老人,為治療丈夫、兒子的疾病而變賣房屋,但仍未能挽救他們的生命,此后老人一直獨居,拒絕與外界交流。志愿者龍晶得知情況后,將她納入困難群眾幫扶信息庫。龍晶堅持每周上門陪她拉家常,幫助做家務活,同時邀請她參加社區公益活動,逐漸打開了何婆婆的心扉。現在,何素珍已經和社區各族群眾打成一片,經常參加社區文藝、公益活動,融入社區交流交往交融的各民族大家庭之中。
56個民族,56朵花。工校社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的故事,充滿了溫馨和感動。各族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密不可分,形成了江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強大力量,形成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力量。在江北,民族團結的故事還有許多,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綻放,各民族兒女團結互助、同心協力,譜寫了一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時代之歌。
記者 王偲媞
責任編輯: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