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特產”到“新網紅” 看直播如何為萬盛農人“破圈”增收
2024-11-27 17:13:10 來源: 幸福萬盛
點開“仕亨鴕鳥養殖基地”,范志亨的抖音賬號迎接你的是一條置頂視頻——鏡頭里,他擺出夸張的搞怪姿勢給鴕鳥喂食,配上歡快的背景音樂,讓視頻收獲了上千個點贊。
評論區里,一條留言讓人會心一笑:“真拼啊。”
而在萬盛,這種“拼勁”可不稀奇。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萬盛人把手機當作“新農具”,拍視頻、搞直播,帶動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目前,約有300名農民通過抖音、淘寶等平臺進行直播帶貨,助推電子商務交易額再創新高。今年以來,全區電子商務交易額完成23.41億元,同比增長8.6%;網絡零售額4.21億元,同比增長11%。
直播帶貨,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那么,直播賣貨效果如何?光靠直播賣貨就足夠了嗎?如何從“一場直播”走向“長效機制”?記者探訪了萬盛電商直播的現狀。
直播火熱 土貨“變身”網紅
“這只鴕鳥是我親手養大的,看看,它還會賣萌呢!”范志亨笑著指向屏幕中的鴕鳥,拿著飼料揮了揮,鴕鳥一邊啃食,一邊做出滑稽的動作,直播間里立刻彈出“笑臉”表情包,似乎能聽見粉絲們的笑聲。
范志亨,抖音上的“小網紅”,憑借幽默的直播風格,吸引了數萬粉絲。他展示的不只是鴕鳥的可愛,還把自家養殖的鴕鳥肉、蛋等產品推銷得火熱。回想創業初期的失敗,他不禁自嘲:“養的第一批鴕鳥全軍覆沒,差點褲衩都賠掉。”但2022年開始的直播,給他打開了另一片天地——如今帶貨收入已突破600萬元。
“鴕鳥賣得好,我一個人養不過來,發動村民一起養。我收購,再通過直播售賣,雙贏!”他說,回家鄉創業的初衷就是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如今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在青年鎮紅槽坊酒業的發酵車間里,錢爰竹通過直播向粉絲推介黑山谷酒。與范志亨不同,錢爰竹的直播更帶有文藝氣息。她身穿旗袍、儀態優雅,娓娓道來黑山谷酒的釀造工藝和背后的鄉土故事,仿佛帶著觀眾徜徉在青山綠水之間。
不僅年輕人,傳統企業也加入了這場直播的熱潮。重慶冠磊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周文學曾對直播電商持懷疑態度,但隨著直播帶貨的火爆,他決定組建電商團隊。如今,線上銷量逐漸增長,他的心態也從不安變為自信。“我們算是趕上了時代的潮流,找到了屬于我們的新賽道。”
這些“新農人”中,有的從城市歸來,有的土生土長,懷揣對家鄉和農業的熱愛,希望以新理念與新技術,成為網紅經濟的重要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我們希望通過直播,把萬盛的好物銷到四方。”范志亨如是說。
“村播”崛起 機遇與挑戰并行
近年來,萬盛“村播”群體迅速成長,黑山獼猴桃、五和黃花梨、九鍋箐臘肉等地道特產借助手機直播,紛紛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農村電商讓農民看到了轉型的機會,但現實中,技術壁壘和資源短缺也讓許多傳統農民望而卻步。
猶超是萬盛最早的鴕鳥養殖戶之一,原本依賴線下渠道,但市場漸變,他的銷路逐漸萎縮。他嘗試走進直播間,卻發現“門檻”遠比想象中高得多。“有了拍攝設備,也開始直播了,可平臺資源和粉絲積累跟不上,效果還是不理想。”他嘆道,話里透出幾分無奈。
貨源不穩、季節性波動——這些硬挑戰“新農人”們并不陌生。羅昭平去年開始通過直播賣臘肉、土雞等土特產品,雖然積累了不少固定客流,但提到同質化競爭,他仍掩不住擔憂:“做這類產品的越來越多,價格、宣傳大家都在拼,想脫穎而出太難了。”
即便像范志亨這樣直播帶貨做得較成功的“新農人”,也深感市場的激烈競爭。“現在做鄉村做直播光靠平臺流量和價格優勢已經不行了。怎么留住粉絲,怎么保持他們的關注,都必須認真考慮。”范志亨謹慎地說道。
區商務局一名從事電商工作多年的負責人表示,電商直播的門檻較低,幾乎每個人都能成為主播,但成功者寥寥。“要通過直播賣貨,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他表示,“比如,明確產品的賣點,精準鎖定消費群體。同時,如何吸引粉絲、保持互動,也是一個技巧。單純依靠流量難以維持長久,直播的核心在于長期運營。”
該負責人提到,為了幫助新農人走得更遠,區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致力于通過本地食品產業、現代農業基礎和農文旅資源,在保姆式的扶持、體系化發展和鏈條化推動上發力,培養優質新農人,推動鄉村數字化轉型發展。
技能加持 新模式助力農貨“出圈”
“我以前對直播帶貨了解非常有限,這次培訓讓我學到了很多實用技巧。”在2024年區商務局的農村電商培訓班上,果農張果強的眼中閃爍著渴望的光。“我想掌握這項技術,成為一個既懂網絡又能帶貨的農村直播電商人。”
張果強的心聲代表了許多新農人。為幫助更多農民邁入電商直播的大門,區商務局積極打造“村播”人才庫,從短視頻制作到直播互動,一課一練,豐富的課程不僅帶來知識,更讓學員多了幾分信心和希望。越來越多的鄉村人才站在鏡頭前,講述鄉村故事,也帶火了本地好物。
周文學回憶起組建直播團隊時的困境,充滿感慨:“一開始我們對直播帶貨完全不懂,是區商務局手把手教我們‘開號’、宣傳、包裝產品,從零開始做到了線上。”他坦言,雖然過程充滿了探索與試錯,但公司在直播領域找準了自己的定位——中端品質路線,在廣闊的市場中打開了新銷路。
同時,區里積極推動“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模式,通過整合資源,幫助農民解決生產、銷售和物流等問題,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還為他們拓寬了銷售渠道。
數據顯示,全區已有超過300名農民通過抖音、淘寶平臺進行直播帶貨,累計銷售額破億元。“直播讓我們走得更遠,看到的不只是銷量,還有希望。”這是許多“新農人”的心聲,也見證著萬盛鄉村發展的突破。
但面對激烈的競爭,新農人主播如何保持流量、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傳統農人又如何在直播藍海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賽道?直播帶貨的路,既漫長又充滿希望,屬于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記者 葉露 通訊員 陳露)
責任編輯: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