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新使命?區縣談落實”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二場)丨以“新”提質 解鎖涪陵新質生產力發展“密碼”
2024-07-24 13:20:41 來源: 華龍網 聽新聞
華龍網訊(記者 李黎)今年上半年,涪陵經濟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全區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314.96億元,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完成工業投資130.12億元。這份增長,是涪陵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奮力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的結果。
探究涪陵工業高質量發展“密碼”,不難看出,創新是核心密鑰。近年來,涪陵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涪陵制造”成功升級為“涪陵智造”,工業大區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向“新”求變 中小企業向上突圍
走進位于涪陵高新區的首鍵藥包的生產車間,先進的注塑機高速運轉,發出有節奏的轟鳴聲,自動化生產線上,一枚枚瓶蓋一連串地“飛奔”下來,通過檢測后裝箱待發。

在醫藥包裝領域,瓶蓋作為藥品保護的第一道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鍵藥包作為一家集瓶蓋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始終致力于技術的不斷創新。
在材料創新方面,首鍵醫藥不斷突破傳統瓶頸,積極探索環保、可持續的新型材料。從最初的傳統鋁制瓶蓋,到易撕拉鋁塑組織蓋,再到扭斷式鋁蓋,首鍵藥包通過一次次創新突破行業瓶頸。
瓶蓋生產過程中,首鍵藥包還引入了先進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以前,我們注塑機采用的是冷流道模具,會產生很多廢料,需要專用的設備和人員將廢料粉碎成顆粒后,再加工后回收利用。”公司相關負責人唐顯鋒介紹,現在,我們將冷流道模具改為熱流道模具后,實現了零廢料生產,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節省了回收利用廢料工序的人工成本,也節省了設備運行能耗。
技術的創新離不開科研團隊的心血與智慧。唐顯鋒介紹,2017年,公司成立了首瀚智能技術研究院,與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合作建立聯合研發創新中心,目前已擁有各類知識產權70余項。
經過多年發展,首鍵藥包目前具備年產120億只藥用瓶蓋和120億支藥用吸管的生產能力,年銷售額從最初的幾十萬元增加到如今的上億元,成為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行業“巨人”。
技改向“新” 傳統企業涅槃重生
與首鍵藥包的智能化生產不同,蓬威石化則通過技改升級實現了企業的重生。
作為涪陵區的老牌化工廠,蓬威石化始終致力于精對苯二甲酸(PTA)的生產與銷售。2009年,公司投產并建成了我國首套國產化百萬噸級精對苯二甲酸(PTA)裝置,這一技術突破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還榮獲了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然而,隨著行業環境的不斷變化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蓬威石化也面臨著原料供應不足、設施老化、效率低下以及環保要求提升等多重挑戰。為此,蓬威石化于2020年初啟動了技術改造項目,投資約5億元對生產線進行全面升級。

技改項目啟動以來,蓬威石化克服了諸多技術難題和運輸挑戰。特別是技改中的重要設備——一臺重達800多噸的醋酸回收塔,其運輸和安裝過程在西南地區尚屬首次,難度極大。在涪陵區委、區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各部門緊密協作,克服了長江枯水期水位變化等不利因素,通過船舶吊裝、道路改擴建等一系列措施,最終將這一“大塊頭”順利運入廠區并安裝到位。
“在技改過程中,我們新增了117臺行業先進設備,淘汰了220臺落后設備。”蓬威石化相關負責人岳兵介紹道,“新增的醋酸回收塔是技改的重點設備。該設備不僅能夠回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醋酸和PX等副產物,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還能通過蒸汽余熱發電為設備運轉提供電能,進一步降低企業的能耗和生產成本,每年可為企業節約生產成本約1.6億元。”
技改項目的成功實施為蓬威石化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今年6月,蓬威石化重新投產,公司年產PTA能力提升至60萬噸,產值將超過50億元。

創新引領 高新企業“量質”雙升
首鍵醫藥與蓬威石化的成功實踐只是涪陵區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涪陵區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一路向“新”而行,持續激發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活力。
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創新平臺是關鍵。涪陵區不斷做大做強“1+2”科創平臺,升級建設涪陵高新區,提質建設白濤新材料科技城和慧谷湖科創小鎮,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平臺承載能力。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涪陵區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數量快速增長。據統計,2023年涪陵區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1戶、市級科技型企業554戶,萬達薄板、太極集團等15戶企業榮獲重慶市企業創新獎,數量居全市第一。

為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涪陵區出臺了《涪陵區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2023—2027年)》,計劃通過構建梯度培育、立體融合、鏈式聚合3項機制,搭建產業科創園區、企業研發機構、雙創孵化載體、成果轉化基地4大創新服務平臺,實施企業創新活力激發、高價值專利培育、科技金融支撐、服務能級提升、資源配置增效5大專項行動,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四鏈”深度融合,預計到2027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將達到350戶、科技型企業超過3000戶,實現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目標。
責任編輯: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