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渝論 | 數智賦能“河長制” 讓水更清岸更綠
2024-06-15 06:00:00 來源: 華龍網 聽新聞
6月12日下午3時51分,一大塊漂浮物隨著河水漂到長壽區龍溪河濱河公園一角,安裝在這里的智能攝像頭立刻發出預警。該事件經過重慶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水面漂浮物事件處置智能預案”研判,“一鍵直達”龍溪河長壽區云臺鎮段河長朱浩,朱浩立即前往處理……
這是重慶市數字水利建設中,“河長管河治河”場景在河湖管理上的一次實戰應用。近年來,重慶市水利局加快推進數字水利建設,打造的“河長管河治河”綜合場景已初步形成重點能力并試點應用,河道亂堆、水面漂浮物、非法采砂3個多跨協同事件在試點區縣已實現三級貫通。目前,“河長管河治河”綜合場景已初步形成重點能力并試點應用,日均處置河湖問題113個,問題平均辦結時間由10天減至2天,縮短80%。
倒逼河長盡責,提升履職能力。河長制不是掛名制,而是責任田。河長制的秘訣在于,讓河長成為撬動源頭治理的支點,充分發揮其追根溯源、找準病根的關鍵作用。重慶“河長管河治河”綜合場景,依托全市IRS(一體化數字資源系統)平臺構建的河湖“一本賬”,讓各級河長可以清晰地看見自己所負責的河段,責任河段內有多少個排污口、有哪些重點排污企業、是否有亂建亂堆問題等。該場景還依托數據賦能提升河長履職能力,在“河長管河治河”綜合場景中,河長履職盡責要靠指數評定,數據說話。比如河長履職指數,要通過巡河完成率、問題整治率、水質改善率等綜合反映;在能力復盤板塊,通過大數據分析對每位河長提出履職建議,推送巡河重點,幫助其動態掌握水位水質、河湖問題等,讓河長履職更加精準高效;針對河湖治理,也將根據其分析評價模型進行打分,倒逼河長制不斷壓實責任。可見重慶“河長管河治河”綜合場景的設計和運用讓河長責任落實全過程可追溯,還精準提升了河長“治、管、保”能力。
強化多跨協同,凝聚治理合力。如果說河湖“一本賬”、預警庫是通過監管發現問題,那么涉水問題的處理往往需要跨流域、跨地區、跨部門進行協同處置。為此重慶依托重慶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立了河湖問題全量庫,初步在試點區縣貫通河道亂堆、水面漂浮物、非法采砂3個多跨事件,還在貫通小流域山洪處置等10個多跨事件,并構建了7個業務場景,力爭形成河湖態勢感知、決策聯動處置、管河治河評價、能力復盤提升的河湖管理閉環體系。通過建立多跨事件,打造業務場景,“河長管河治河”綜合場景能橫向融合各橫向協同部門數據,實現業務流程的跨多部門流通;縱向貫通市、區縣、街鎮數據流通,上能實現數據歸集到中心(重慶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下能將水域事件流轉到基層人員處置,為水利部門破除街鎮對水域監管工作認識不足和“看得到、管不到”等問題,提供了重要支撐保障。
可見如此充滿“智慧”的治水模式,是為重慶長效治水添“利器”。重慶河庫眾多、水系發達,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最后一道關口,河湖治理是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一道必答題。重慶要繼續以智治破題,通過推進應用場景動態升級、多跨貫通,激活數據要素價值,強化部門間、地區間協同聯動,不斷提升應用場景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制度重塑的能力,切實推動河長制由單打獨斗向協同共治轉變、由傳統治理向智能治理轉變。期望重慶以試點示范為牽引,更好實現多跨協同、量化閉環、整體智治,加快重點能力向基本能力深化拓展,助力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河湖新面貌,努力書寫美麗重慶建設“江河新篇”
作者:路漫漫(江北區)
責任編輯:邵煜晟